|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钒钛磁铁矿的消解研究 | 第12-13页 |
| ·铁的测定现状 | 第13-14页 |
| ·钛的测定现状 | 第14-15页 |
| ·钒的测定现状 | 第15-16页 |
| ·钒钛磁铁矿中铁、钛、钒的测定现状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研究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 第2章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8-21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18页 |
| ·实验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18-21页 |
| ·主要药品试剂 | 第18-19页 |
|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19-21页 |
| 第3章 微波消解钒钛磁铁矿 | 第21-39页 |
| ·硫磷混酸体系 | 第21-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 ·微波溶样程序的选择 | 第21页 |
| ·磷酸与硫酸比例的选择 | 第21-22页 |
| ·溶剂总用量的选择 | 第22-23页 |
| ·样品消解的精密度实验 | 第23页 |
| ·钒钛磁铁矿中TFe 及TiO_2 的测定 | 第23-24页 |
| ·磷酸-氟化氢体系 | 第24-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微波功率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氢氟酸与磷酸用量比的选择 | 第26页 |
| ·溶剂总用量的选择 | 第26页 |
|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26-28页 |
| ·消解样品的精密度实验 | 第28页 |
| ·钒钛磁铁矿中TFe 及TiO_2 的测定 | 第28-29页 |
| ·盐酸-8羟基喹啉体系 | 第29-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络合剂的选择 | 第30页 |
| ·微波功率的选择 | 第30-31页 |
| ·酸用量和消解时间的选择 | 第31页 |
|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31-32页 |
| ·ICP-OES 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的TFe、TiO_2、V_2O_5 | 第32-33页 |
| ·重铬酸钾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TFe | 第33页 |
| ·NaOH-Na_2O_2混合碱熔体系 | 第33-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微波功率的选择 | 第34页 |
| ·消解时间的选择 | 第34-35页 |
| ·熔剂量的选择 | 第35页 |
| ·熔剂比例的选择 | 第35页 |
|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35-36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36-37页 |
| ·微波消解体系的应用 | 第37-39页 |
| 第4章 单扫描极谱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钒 | 第39-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底液的优化 | 第39-43页 |
| ·缓冲溶液及pH 的确定 | 第39-41页 |
| ·测试波形的确定 | 第41页 |
| ·缓冲溶液用量的确定 | 第41-42页 |
| ·邻菲罗啉用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43页 |
| ·仪器条件的优化 | 第43-46页 |
| ·扫描速率的确定 | 第43-44页 |
| ·扫描次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 ·静止时间的确定 | 第45-46页 |
| ·起始电位的确定 | 第46页 |
|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46-48页 |
| ·检出限 | 第48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48-49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49-50页 |
|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干扰元素的影响 | 第51页 |
| ·极谱波性质及其机理研究 | 第51-61页 |
| ·极谱波的性质 | 第51-52页 |
| ·电毛细管曲线 | 第52-53页 |
| ·pH 对极谱波的影响 | 第53-54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循环伏安图 | 第55-56页 |
| ·扫描速率与峰电流、峰电位的关系 | 第56-59页 |
| ·机理研究 | 第59-60页 |
| ·极谱摩尔比法测定络合物的络合比 | 第60-61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 附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