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

图表目录第1-11页
前言第11-13页
摘要第13-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22页
  1.1.1 承载力抽象概念的起源第15-16页
  1.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第16-20页
  1.1.3 理论意义第20-21页
  1.1.4 实践意义第21-22页
 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综述第22-4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7-4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总体思路与创新点第40-4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40-41页
  1.3.2 总体思路第41-42页
  1.3.3 创新点第42-43页
第二章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分析基础第43-68页
 2.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目标第43-49页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第43-45页
  2.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目标函数第45-47页
  2.1.3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和功能第47页
  2.1.4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特性第47-48页
  2.1.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空间规定第48-49页
  2.1.6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环境承载力第49页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指导思想第49-53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第49-50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第50-51页
  2.2.3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评价方法第51-52页
  2.2.4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第52-53页
  2.2.5 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第53页
 2.3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是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第53-55页
  2.3.1 资源、环境相关的概念及定义第53-54页
  2.3.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内涵第54-55页
  2.3.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基础第55页
 2.4 资源承载力第55-61页
  2.4.1 资源承载力定义、内涵和特点第55-57页
  2.4.2 土地资源承载力第57-59页
  2.4.3 矿产资源承载力第59-60页
  2.4.4 旅游资源承载力第60页
  2.4.5 水资源承载力与其它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异同第60-61页
 2.5 水资源的特点第61-67页
  2.5.1 水循环第61-62页
  2.5.2 水资源的定义和特性第62-63页
  2.5.3 水资源概况第63-64页
  2.5.4 中国水资源概况第64-65页
  2.5.5 中国水资源特点和评价第65-66页
  2.5.6 中国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第66-67页
 2.6 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型和综合分析方法第68-83页
 3.1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68-70页
 3.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容第70-74页
  3.2.1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容第70-71页
  3.2.2 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表达形式第71-72页
  3.2.3 水资源狭义承载力和广义承载力第72-73页
  3.2.4 水资源相对承载力和绝对承载力第73页
  3.2.5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第73-74页
 3.3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型第74-77页
  3.3.1 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第74-75页
  3.3.2 各态历经假说第75-76页
  3.3.3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型第76-77页
 3.4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方法与途径第77-81页
  3.4.1 研究方法选择原则第78-79页
  3.4.2 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第79-80页
  3.4.3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框架和途径第80-81页
 3.5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方法第81-82页
  3.5.1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计算和指标评价的综合分析体系第81页
  3.5.2 水资源承载力静态和动态评价第81-82页
 3.6 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计算分析第83-95页
 4.1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计算方法第83-88页
  4.1.1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指标选择第83-84页
  4.1.2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指标量化计算方法第84-86页
  4.1.3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指标量化计算步骤第86-87页
  4.1.4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计算方法的改进第87-88页
 4.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边界条件第88-94页
  4.2.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89页
  4.2.2 人口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预测第89-90页
  4.2.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第90页
  4.2.4 生态环境需求预测第90-91页
  4.2.5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需发展预测第91-94页
 4.3 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第95-105页
 5.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第95-100页
  5.1.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第95-96页
  5.1.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96-97页
  5.1.3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第97-98页
  5.1.4 指标体系设计方法第98页
  5.1.5 指标体系构成第98-100页
 5.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第100-101页
  5.2.1 社会人口子系统指标第100页
  5.2.2 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标第100页
  5.2.3 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第100页
  5.2.4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第100-101页
 5.3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和测度第101-104页
  5.3.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第101页
  5.3.2 水资源承载力层次分析法评价第101-104页
  5.3.3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步骤第104页
 5.4 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与方法第105-111页
 6.1 资源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第105-107页
  6.1.1 水利工程措施第105-106页
  6.1.2 跨流域调水工程第106页
  6.1.3 海水淡化第106页
  6.1.4 虚拟水资源第106-107页
  6.1.5 污水资源化第107页
 6.2 结构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第107-108页
  6.2.1 控制人口增长第107页
  6.2.2 调整产业结构第107页
  6.2.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第107-108页
 6.3 经济和技术性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第108-110页
  6.3.1 节水第108-109页
  6.3.2 水资源市场第109页
  6.3.3 水资源统一管理第109页
  6.3.4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法规和宣传工作第109-110页
 6.4 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实例研究第111-135页
 7.1 海河流域基本情况和特点第111-114页
  7.1.1 海河流域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概况第111-112页
  7.1.2 海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第112-113页
  7.1.3 海河流域水资源特点第113-114页
 7.2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114-117页
  7.2.1 海河流域水利设施状况第114页
  7.2.2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114-117页
  7.2.3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7页
 7.3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边界条件第117-128页
  7.3.1 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118页
  7.3.2 海河流域人口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预测第118-119页
  7.3.3 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第119-122页
  7.3.4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求预测第122页
  7.3.5 海河流域水资源需求预测第122-125页
  7.3.6 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给预测第125-127页
  7.3.7 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第127-128页
 7.4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第128-134页
  7.4.1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基础指标量化计算第128-130页
  7.4.2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第130-133页
  7.4.3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第133-134页
 7.5 小结第134-135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38页
 8.1 总结第135-136页
 8.2 研究展望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要科研情况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与融资相关性研究--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下一篇:大规模定制产品成本估算与报价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