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行业改革下的我国电价管制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况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创新点及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电价管制的经济学基础 | 第18-29页 |
2.1 管制的经济学涵义与管制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2.2 电力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 第22-27页 |
2.2.1 微观经济学上的四个市场结构 | 第22-23页 |
2.2.2 电力工业中四个环节的市场结构区分 | 第23-24页 |
2.2.3 电力市场需要监管 | 第24-27页 |
2.3 电价管制是电力市场监管的核心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市场化改革后的管制方式及其国际经验 | 第29-41页 |
3.1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 第29-31页 |
3.1.1 世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模式 | 第29-30页 |
3.1.2 市场化改革催生管制模式的变革 | 第30-31页 |
3.2 电价管制的两个典型模式 | 第31-36页 |
3.2.1 美国投资回报率模式 | 第31-33页 |
3.2.2 英国的最高限价管制模式 | 第33-36页 |
3.3 我国电价管制模式的选择 | 第36-39页 |
3.3.1 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现状 | 第36-37页 |
3.3.2 我国电价管制模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垄断环节中“两步走”的电价管制模式 | 第41-52页 |
4.1 市场化初期的投资回报率管制模式 | 第41-44页 |
4.1.1 确立统一的市场报酬率 | 第42-43页 |
4.1.2 赢利分享法激励机制的提出 | 第43-44页 |
4.2 市场化成熟后价格上限的激励模型 | 第44-49页 |
4.2.1 基于绩效的价格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44页 |
4.2.2 PBR电力价格监管的构建 | 第44-47页 |
4.2.3 PBR电力价格监管模式的优势 | 第47-48页 |
4.2.4 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共享 | 第48-49页 |
4.3 “两步走”电价管制模式临界点的确定 | 第49-51页 |
4.3.1 电力产业经济增长的构成分解 | 第49-50页 |
4.3.2 集约与粗放的表征 | 第50-51页 |
4.3.3 电价管制模式临界点的确定 | 第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竞争环节中市场力监管模式 | 第52-66页 |
5.1 市场力的形成及影响 | 第52-55页 |
5.1.1 市场力的概述 | 第52页 |
5.1.2 市场力产生的原因 | 第52-54页 |
5.1.3 市场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54-55页 |
5.2 对发电公司的监管 | 第55-58页 |
5.2.1 事前监管 | 第55页 |
5.2.2 事后监管 | 第55-58页 |
5.3 市场监督模型系统构建 | 第58-59页 |
5.4 发电市场市场力的实证分析 | 第59-62页 |
5.4.1 华东电网的HHI值 | 第59-60页 |
5.4.2 浙江省电力市场的HHI值 | 第60-62页 |
5.4.3 实证小结 | 第62页 |
5.5 对市场力监管的建议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