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湘杂棉2号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研究

目录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主要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章 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第16-25页
 1 杂种优势机理的假说第17-19页
   ·显性假说第17页
   ·超显性假说第17-18页
   ·上位性学说第18页
   ·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第18-19页
   ·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第19页
 2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第19-24页
   ·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第19-20页
   ·同工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第20页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第20-24页
     ·基因组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第20-21页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第21-22页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第22-24页
 3 杂种优势研究展望第24-25页
第二章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第25-40页
 1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第25-29页
 2 作图群体的发展第29页
 3 QTL定位的方法第29-32页
   ·单标记分析法第29-30页
   ·区间作图法第30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30-31页
   ·多重区间作图法第31-32页
 4 作物QTL定位研究进展第32-34页
 5 QTL的精细定位及克隆第34-35页
 6 基于QTL定位的植物分子育种第35-36页
 7 棉花QTL定位研究及标记辅助育种进展第36-38页
 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38-40页
第三章 湘杂棉2号重组自交系的遗传分析和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第40-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群体构建第41页
   ·田间种植第41页
   ·性状调查第41-42页
     ·株型性状第41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第41-42页
     ·纤维品质的测定第42页
   ·DNA分子标记试验第42页
   ·数据分析第42-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78页
   ·群体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3-47页
   ·性状表现及遗传分析第47-53页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表现和遗传分析第47-50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及相关分析第50-52页
     ·株型性状表现及其与产量、品质的相关第52-53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性状的QTL定位第53-78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QTL定位第53-61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61-72页
     ·株型性状的QTL定位第72-78页
 3 讨论第78-83页
   ·陆地棉品种间DNA标记的低多态性第78页
   ·主效QTL的定位与标记辅助选择第78-79页
   ·上位性QTL及QTL与环境互作第79-81页
   ·高产棉花品种的选育第81-83页
第四章 湘杂棉2号永久性F_2群体的QTL定位及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第83-12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试验材料第84页
   ·试验设计第84页
   ·性状调查第84页
     ·株型第84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第84页
     ·纤维品质的测定第84页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第84-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118页
   ·群体的表现第85-89页
     ·群体性状的表现第85-87页
     ·永久性F_2群体各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第87-89页
   ·性状的遗传分析第89-92页
     ·产量、品质及株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89-91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遗传分析第91-92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92-95页
   ·性状的QTL定位第95-113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的单位点QTL定位第95-104页
     ·上位性QTL的检测第104-108页
     ·未连锁标记的单标记分析第108-113页
   ·标记杂合性与性状表现和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第113-118页
 3 讨论第118-122页
   ·永久性F_2群体的QTL定位效果第118页
   ·杂种优势机理的探讨第118-121页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育种上的应用第121-122页
第五章 湘杂棉2号及其亲本不同时期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第122-14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23-130页
   ·供试材料第123页
   ·试验方法第123-130页
     ·总RNA的提取第123-124页
     ·总RNA中DNA的消化第124页
     ·mRNA反转录第124页
     ·PCR扩增第124-126页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126-127页
     ·差异片段的回收第127页
     ·差异片段的重扩增与回收第127页
     ·cDNA差异条带的分子克隆第127-129页
     ·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分析第129页
     ·RT-PCR第129-1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0-142页
   ·差异显示第130-133页
   ·克隆测序及BLAST结果第133-135页
   ·RT-PCR结果第135-136页
   ·阳性克隆BLAST结果第136-142页
 3 讨论第142-144页
第六章 湘杂棉2号及其亲本的DNA甲基化研究第144-1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45-147页
   ·试验材料第145页
   ·试验方法第145-147页
     ·DNA提取第145页
     ·RNA消化第145页
     ·接头和引物的准备第145-146页
     ·酶切第146页
     ·连接第146-147页
     ·预扩增第147页
     ·选择性扩增第147页
     ·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电泳第147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47-157页
   ·各种甲基化状态的次数及其分布比例第147-151页
   ·湘杂棉2号及其亲本DNA甲基化的差异第151-152页
   ·湘杂棉2号及其亲本DNA甲基化的生育期差异第152-154页
   ·部分DNA甲基化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第154-157页
全文结论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66-167页
致谢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下一篇:异型聚能罩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