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8页 |
·末次间冰期气候的研究进展 | 第8-15页 |
·国际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8-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工作量统计 | 第15-16页 |
·论文构想 | 第16-18页 |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区域环境 | 第18-19页 |
·洞穴概况 | 第19页 |
·石笋样品特征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铀系测年 | 第20页 |
·氧碳同位素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高精度石笋时标的建立 | 第22-28页 |
·测年结果 | 第22-23页 |
·石笋生长速率 | 第23-24页 |
·时标的建立 | 第24-28页 |
第四章 石笋氧同位素记录 | 第28-35页 |
·氧同位素测试的可信度和精确度分析 | 第28页 |
·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 第28-31页 |
·氧同位素记录的检验 | 第29-30页 |
·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意义 | 第30-31页 |
·区域对比 | 第31-33页 |
·冰期/间冰期δ~(18)O振幅标准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石笋δ~(18)O反映的倒二冰消期的气候变化 | 第35-44页 |
·终止点II的年龄 | 第35-36页 |
·终止点II内部变化过程 | 第36-37页 |
·倒二冰消期与末次冰消期的对比 | 第37-39页 |
·与Vostok记录甲烷的对比 | 第39-40页 |
·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11的对比 | 第40-42页 |
·驱动机制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末次间冰期季风气候变化 | 第44-53页 |
·末次间冰期的持续时间 | 第44-45页 |
·末次间冰期不稳定性的季风降水证据 | 第45-47页 |
·十年际尺度的末次间冰期降水变动 | 第47-48页 |
·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的对比 | 第48-50页 |
·末次间冰期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仍然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 第50-53页 |
第七章 末次间冰期结束时的气候变化 | 第53-58页 |
·与高纬气候的联系 | 第53-55页 |
·末次间冰期结束的缓变性 | 第55-56页 |
·南北半球气候对比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