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水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安全技术论文--水域防污论文

大辽河通航水域船舶污染损害风险分析与对策及综合管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1章 区域地理水文气象与港口概况第15-25页
   ·大辽河通航水域概况第15-17页
   ·港口概况第17页
   ·水文气象第17-19页
   ·航行条件第19-21页
   ·航泊限制第21-22页
   ·航法第22-23页
   ·锚地及禁锚区第23-25页
第2章 区域环境调查与损害评估第25-42页
   ·环境敏感资源第25-28页
     ·自然保护区第25页
     ·湿地资源第25-26页
     ·旅游资源第26页
     ·盐田区第26页
     ·港口区第26-28页
     ·海洋珍稀动物第28页
   ·生物生态变化趋势分析第28-29页
     ·浮游植物生态现状及评价第28-29页
     ·浮游动物生态现状及评价第29页
     ·底栖动物生态现状及评价第29页
   ·区域水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第29-33页
     ·无机氮和无机磷第29-30页
     ·溶解氧第30-31页
     ·石油类第31页
     ·重金属类第31-32页
     ·沉积物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第32-33页
   ·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现状与评价第33-38页
     ·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特征第33-34页
     ·渔业的丰度及季节变化第34页
     ·浮性鱼卵、仔稚鱼及主要经济鱼虾类的繁殖特征第34页
     ·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第34-35页
     ·渔业资源生产开发现状第35-38页
   ·溢油对海洋及沿岸资源的影响分析第38-42页
     ·溢油对生物的影响第38-39页
     ·溢油对渔业资源影响第39页
     ·溢油对水产养殖业影响第39页
     ·溢油对捕捞的影响分析第39-40页
     ·溢油对湿地的影响第40页
     ·溢油对鸟类的影响第40页
     ·溢油对沿海活动的影响第40-41页
     ·溢油对岸线工业的影响第41-42页
第3章 区域船舶污染防治体系的现状第42-49页
   ·码头现状调查第42-45页
   ·区域港口吞吐量现状调查第45-46页
   ·区域水上运输发展前景第46-47页
   ·区域溢油应急队伍情况第47页
   ·现有溢油应急设备第47-49页
第4章 区域油品污染环境风险分析第49-68页
   ·船舶油污染事故的级别第49-50页
   ·区域溢油事故统计分析第50-62页
     ·油污染的频度发展趋势第54-55页
     ·溢油量趋势第55-58页
     ·1995-2004年油污染事故原因第58-60页
     ·导致船舶污染原因的趋势第60-61页
     ·1995-2005年溢油种类第61页
     ·1995-2005年船舶发生溢油事故的位置第61-62页
   ·区域水上船舶搁浅事故交通分析第62-65页
     ·搁浅水域的通航环境第62-63页
     ·搁浅船舶、船员及船公司情况第63页
     ·搁浅事故的原因第63-65页
   ·船舶溢油的特点和影响第65-68页
     ·船舶油污染的特点第65-66页
     ·污染事故易发区域第66页
     ·风险诱因的识别第66页
     ·影响的范围第66页
     ·环境损害评估第66-67页
     ·油品泄漏风险预测第67-68页
第5章 海事管理机构在防止水域污染中的作用分析第68-76页
   ·海事管理机构在船舶防污治中的职责第68-69页
   ·营口海事局在区域船舶污染防治中管理现状第69-70页
     ·安全预防方面第69-70页
     ·应急反应方面第70页
     ·污染损害赔偿方面第70页
   ·营口海事局在区域船舶污染防治体系中作用分析第70-72页
     ·安全预防作用分析第71页
     ·应急反应作用分析第71页
     ·污染损害赔偿作用分析第71-72页
   ·营口海事局在区域船舶油污染防治职能受限的原因分析第72-73页
   ·营口海事局在区域船舶污染防治职能的发展走向第73-74页
     ·预见性、主动性地控制船舶污染风险第73页
     ·海事行政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损失索赔权利第73-74页
     ·代表国家征收和管理油污基金第74页
   ·营口海事局在区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相关建议第74-76页
     ·建立健全区域船舶污染防治法规体系第74页
     ·建立区域联动执法机制第74页
     ·建立海事诚信管理机制第74-75页
     ·建立执法分析评价机制第75页
     ·建立海事业务科研机制第75页
     ·海事船舶污染长效管理机制第75页
     ·建立和完善辖区应急反应机制和体系第75-76页
第6章 建立区域船舶污染安全防范体系第76-86页
   ·制定适当产业政策,合理布局,规避风险第76页
   ·加强船舶污染事故预控第76-86页
     ·船舶管理公司因素第76页
     ·人为因素控制第76-77页
     ·船舶因素控制第77-78页
     ·装卸作业因素控制第78页
     ·通航环境因素控制第78页
     ·管理因素控制第78-80页
     ·主要的操作性污染防止措施第80-86页
第7章 建立区域水上应急反应体系第86-96页
   ·区域污染应急反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86-88页
     ·管理体制问题第86页
     ·污染应急相关费用缺少基金保障第86-87页
     ·缺乏实施应急反应法律保障第87页
     ·应急反应条块分割严重第87页
     ·主管机关职责不够明晰第87页
     ·溢油应急设备的特殊要求第87页
     ·溢油应急设备不足第87-88页
     ·应急反应速度慢第88页
     ·应急人员的素质第88页
   ·建立区域污染应急反应体系相关对策和措施第88-96页
     ·界定管理机关职责第88-89页
     ·建立应急反应基金第89页
     ·培植应急反应队伍第89-91页
     ·配置应急反应设备第91-93页
     ·加强培训和演习第93-96页
第8章 区域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第96-104页
   ·实施区域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必要性第96-98页
     ·大辽河通航水域是船舶事故的多发区第96页
     ·大辽河通航水域是油轮污染隐患较大第96-97页
     ·至今未建立完整的国内船舶油污赔偿机制第97页
     ·海上清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第97-98页
   ·国际上的油污损害赔偿体系第98页
   ·中国加入国际公约的情况第98-99页
   ·国内有关油污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第99-100页
   ·国内溢油赔偿机制的发展历程第100-102页
   ·大辽河区域油污建立区域赔偿机制的对策第102页
   ·实施区域油船强制保险制度第102-104页
     ·通过地方立法,建立港口防污预备金第102-103页
     ·建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标准和赔偿管理制度第103页
     ·制定《油污损害索赔手册》第103页
     ·海事主管机关适当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研究生履历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保护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下一篇:轻钢结构应力蒙皮效应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和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