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 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赤潮的产生及其危害 | 第9-11页 |
·赤潮藻种类和数量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11-19页 |
·以形态学特征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以小分子化学物质特征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以生物大分子的特征为基础的方法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的建立 | 第19-46页 |
·藻种库的建立 | 第21-23页 |
·目标藻特征核酸片段的测定与探针设计 | 第23-39页 |
·rRNA 序列分析 | 第23-28页 |
·探针设计 | 第28-29页 |
·序列分析与探针设计结果 | 第29-39页 |
·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的建立(以旋链角毛藻为例) | 第39-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检测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46-64页 |
·夹心杂交部分主要影响因素和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46-53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试验结果 | 第49-53页 |
·酶保护分析部分主要影响因素和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53-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试验结果 | 第55-59页 |
·RNA 提取效率(细胞破碎程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试验结果 | 第59-61页 |
·适合于多种藻同时分析的优化方案 | 第61-64页 |
第四章 运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十二种赤潮藻的检测 | 第64-75页 |
·试验方法 | 第64-66页 |
·探针特异性验证 | 第64页 |
·分析曲线的获得 | 第64-65页 |
·方法验证与样品分析 | 第65-66页 |
·试验结果 | 第66-75页 |
·探针的特异性 | 第66-67页 |
·分析曲线 | 第67-72页 |
·方法验证与样品分析结果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细胞生长状态对rRNA 拷贝量的影响 | 第75-88页 |
·试验方法 | 第78页 |
·试验结果 | 第78-88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88-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105-107页 |
附录(目标藻序列信息) | 第10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