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安全评价 | 第12-16页 |
·安全评价的内容 | 第12-13页 |
·安全评价的特点 | 第13页 |
·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 第13-15页 |
·安全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16页 |
·国内外安全评价及其软件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安全评价的国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安全评价的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安全评价系统软件的发展概述 | 第17-19页 |
·国内外煤矿安全评价及其软件开发现状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0-23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事故致因理论 | 第24-28页 |
·事故因果论 | 第24-26页 |
·管理失误论 | 第26-27页 |
·扰动起源论 | 第27页 |
·能量转移论 | 第27-28页 |
·轨迹交叉论 | 第28页 |
·安全信息论 | 第28-32页 |
·信息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8-29页 |
·信源和信息测度 | 第29-30页 |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指标隶属度 | 第33-52页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33页 |
·矿井通风与安全理论是安全性评价指标选取的专业理论依据 | 第33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受矿井其它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 第33页 |
·现有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分析 | 第33-35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5页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43页 |
·安全等级隶属度的确定 | 第43-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基于信息熵的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系统模型 | 第52-59页 |
·信息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52页 |
·信息熵与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的适应性研究 | 第52-53页 |
·基于信息熵的评价模型建立步骤 | 第53-54页 |
·基于信息熵评价模型的优点 | 第54-55页 |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的实现过程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信息熵的矿井通风安全性评价系统软件开发 | 第59-73页 |
·评价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59-62页 |
·系统开发的技术背景 | 第59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60页 |
·矿井通风安全性评价系统软件功能的实现 | 第60-62页 |
·软件设计 | 第62页 |
·评价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界面 | 第62-72页 |
·软件具有的功能模块 | 第62-63页 |
·功能操作方法及界面设置 | 第63-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系统软件的应用 | 第73-79页 |
·南庄河煤矿矿井概况 | 第73页 |
·南庄河煤矿矿井通风系统概述 | 第73-77页 |
·南庄河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1 | 第84-85页 |
附录2 | 第85-88页 |
附录3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