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公共空间与城市景观研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展示与重构
1 绪论 | 第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14-31页 |
·城市景观 | 第14-19页 |
·城市景观的概念 | 第14页 |
·城市景观的分类 | 第14-18页 |
·城市景观构成要素间的关联性 | 第18-19页 |
·城市景观的意义 | 第19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19-25页 |
·认知图示的概念 | 第19-20页 |
·认知地图的本质和功能 | 第20-21页 |
·城市空间的认知 | 第21-25页 |
·城市景观与人的认知之间的矛盾 | 第25页 |
·线性公共空间 | 第25-30页 |
·线性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5-26页 |
·线性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26-27页 |
·线性公共空间的组成 | 第27-28页 |
·线性公共空间的作用 | 第28-29页 |
·线性公共空间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3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开放空间布局 | 第31-61页 |
·城市开放空间格局 | 第31-34页 |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 第31-32页 |
·城市开放空间的组成 | 第32-34页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开放空间布局 | 第34-55页 |
·西安城市绿色空间 | 第34-40页 |
·西安城市线型空间 | 第40-41页 |
·西安城市广场空间 | 第41-44页 |
·历史景点与皇城格局 | 第44-55页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线性公共空间 | 第55-60页 |
·西安概况 | 第55-56页 |
·西安线性公共空间的布局 | 第56-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4 西安大雁塔到钟鼓楼线性公共空间的景观调查 | 第61-76页 |
·选线依据 | 第61-62页 |
·景观认知 | 第62-73页 |
·研究范围和区位分析 | 第62-63页 |
·空间序列的分析 | 第63-65页 |
·城市意象 | 第65-69页 |
·景观要素分析 | 第69-72页 |
·人的景观感知 | 第72-73页 |
·景观评价 | 第73-74页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的价值和意义 | 第73页 |
·机遇与挑战 | 第73-74页 |
·现状调查分析 | 第74-75页 |
·传统生活活力的衰退 | 第74页 |
·公共开放空间的封闭 | 第74页 |
·连续性空间的缺乏 | 第74-75页 |
·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矛盾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5 西安大雁塔到钟鼓楼线性公共空间景观概念设计 | 第76-98页 |
·市民生活的展示 | 第76-83页 |
·项目的产生 | 第76页 |
·设计地段选择与分析 | 第76-80页 |
·地段概念设计 | 第80-83页 |
·博物馆空间边缘开放性 | 第83-88页 |
·项目的产生 | 第83页 |
·设计地段选择与分析 | 第83-84页 |
·地段概念设计 | 第84-88页 |
·连续性空间营造 | 第88-93页 |
·项目的产生 | 第88页 |
·设计地段选择与分析 | 第88-89页 |
·地段概念设计 | 第89-93页 |
·寺庙与商业空间的交融和过渡 | 第93-96页 |
·项目的产生 | 第93页 |
·设计地段选择与分析 | 第93-94页 |
·地段概念设计 | 第94-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6 结论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书目与文献 | 第102-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等社会评价情况 | 第104-105页 |
附录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