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门后位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引言 | 第8-9页 |
| 2.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9-15页 |
| ·病例来源 | 第9页 |
| ·一般资料 | 第9-10页 |
| ·诊断依据 | 第10-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第11页 |
| ·治疗方法 | 第11-14页 |
| ·术前准备 | 第11页 |
| ·麻醉 | 第11-12页 |
| ·手术方法 | 第12-13页 |
| ·术中注意事项 | 第13页 |
| ·术后处理 | 第13-14页 |
| ·休息 | 第13页 |
| ·饮食 | 第13页 |
| ·抗感染 | 第13页 |
| ·换药 | 第13-14页 |
|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页 |
| ·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14页 |
| ·观察方法 | 第14-15页 |
| ·换药时肛门疼痛程度的分级 | 第14-15页 |
| ·肛门是否存在失禁的评价指标 | 第15页 |
|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 3.治疗结果 | 第15-17页 |
| ·治愈率比较 | 第15-16页 |
| ·术后肛门失禁方面比较 | 第16页 |
| ·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 第16页 |
| ·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16-17页 |
| ·术后瘢痕大小比较 | 第17页 |
| ·术后换药疼痛程度比较 | 第17页 |
| 4.讨论 | 第17-21页 |
| ·本术式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后位切口引流的依据 | 第18-19页 |
| ·解剖学因素 | 第18页 |
| ·肛窦肛腺的分布规律 | 第18-19页 |
| ·本术式成功的关键 | 第19-20页 |
| ·内口的寻找及正确的处理 | 第19-20页 |
| ·内口的寻找 | 第19-20页 |
| ·内口的处理 | 第20页 |
| ·保证引流通畅 | 第20页 |
| ·本术式的临床特点 | 第20-21页 |
| ·疗效分析 | 第21页 |
| 5.结论 | 第21页 |
| 6.问题与展望 | 第21-23页 |
| 致谢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6-27页 |
| 声明 | 第27-28页 |
| 附录:综述 | 第28-44页 |
| 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第28-41页 |
| 1.历代治疗概况 | 第28页 |
| 2.肛周脓肿的治疗原则 | 第28页 |
| 3.肛周脓肿的治疗 | 第28-41页 |
| ·非手术治疗 | 第28-32页 |
| ·内治法 | 第28-29页 |
| ·外治法 | 第29-30页 |
| ·肛周脓肿抗生素的选择 | 第30-32页 |
| ·手术治疗 | 第32-35页 |
| ·手术原则 | 第32页 |
| ·肛周脓肿术式的选择 | 第32-33页 |
| ·内口的寻找方法 | 第33-34页 |
| ·引流途径的选择 | 第34-35页 |
| ·中医挂线疗法 | 第35-38页 |
| ·挂线的原理 | 第35-36页 |
| ·挂线疗法的应用要点 | 第36-37页 |
| ·挂线方法 | 第37-38页 |
| ·单纯挂线法 | 第37页 |
| ·切开挂线引流法 | 第37页 |
| ·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法 | 第37-38页 |
| ·常用手术方式 | 第38-41页 |
| ·单纯切开引流术 | 第38页 |
| ·切开挂线引流术 | 第38-39页 |
| ·切开缝合内口引流术 | 第39页 |
| ·放射状多切口法 | 第39-40页 |
| ·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式 | 第40-41页 |
| ·肛周脓肿保存括约肌一次性根治术 | 第40页 |
| ·缝合内口提脓化腐保存括约肌术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