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无源定位技术研究
第一章 引言 | 第1-17页 |
·无源定位与跟踪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无源定位与跟踪的特点 | 第10-11页 |
·红外探测器与三维雷达融合定位与跟踪的优点 | 第11-12页 |
·某组网系统简介 | 第12-14页 |
·某组网系统特点 | 第13页 |
·系统的融合处理结构 | 第13-14页 |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4-15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无源定位与跟踪基本方法和技术 | 第17-24页 |
·无源定位与跟踪原理 | 第17-20页 |
·空间子集的概念 | 第17-18页 |
·常见的定位方法 | 第18-20页 |
·测量信号的进入角 | 第18-19页 |
·测量信号的强度 | 第19页 |
·测量信号的时间差 | 第19-20页 |
·单站可观测性分析 | 第20-23页 |
·非线性系统的可观测性 | 第20-21页 |
·单站无源定位与跟踪可观测性分析 | 第21-23页 |
·本文讨论内容与常见的无源定位与跟踪技术的区别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两静止探测器单目标纯方位定位与跟踪 | 第24-37页 |
·某组网系统坐标系设定与相互之间的转换 | 第24-27页 |
·椭球模型下的涉及到的坐标系 | 第24-25页 |
·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 | 第25-27页 |
·时间对齐的常用方法 | 第27-29页 |
·卡尔曼滤波 | 第27-28页 |
·灰色理论 | 第28-29页 |
·系统中的定位与跟踪方法 | 第29-34页 |
·常系数α- β与α- β- γ滤波 | 第29-30页 |
·对方位数据的自适应α- β滤波 | 第30-32页 |
·两静止探测器单目标纯方位定位 | 第32-34页 |
·仿真分析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多静止探测器多目标纯方位定位 | 第37-49页 |
·测向交叉定位中虚假点的产生原因 | 第37-38页 |
·方位数据相关算法原理 | 第38-40页 |
·最小距离法 | 第38-39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39-40页 |
·系统中采用的方法 | 第40-46页 |
·问题描述 | 第40页 |
·基本思想 | 第40-42页 |
·算法实现及流程框图 | 第42-46页 |
·“池”的详细说明 | 第42页 |
·去除虚假点的方法 | 第42-44页 |
·系统流程框图 | 第44-46页 |
·定性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红外探测器与三维雷达融合定位与跟踪 | 第49-61页 |
·原组网系统中三维雷达的定位与跟踪 | 第49-51页 |
·起始 | 第49-50页 |
·相关 | 第50页 |
·融合 | 第50-51页 |
·几种红外探测器与三维雷达的融合方式 | 第51-54页 |
·分布式航迹融合处理 | 第51-52页 |
·集中式点迹融合处理 | 第52-54页 |
·系统中采用的方式 | 第54-56页 |
·方法一 | 第54-55页 |
·方法二 | 第55-56页 |
·航迹起始 | 第55页 |
·状态估计 | 第55-56页 |
·仿真分析 | 第56-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