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计算机接口的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USB2.0 接口DSP 视频编码平台的架构设计 | 第10-13页 |
·系统架构设计 | 第11-12页 |
·系统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TMS320C6211 DSP 存储器及相关数据传输的设计 | 第14-27页 |
·TMS320C6211 简介 | 第14-19页 |
·TMS320C6211 DSP 芯片的特点 | 第14页 |
·TMS320C6211 的硬件体系结构 | 第14-19页 |
·FIFO 的接口逻辑及数据采集过程 | 第19-23页 |
·高速缓冲的一般方案 | 第19-20页 |
·FIFO 接口逻辑 | 第20-21页 |
·数据采集过程 | 第21-23页 |
·SDRAM 实现数据流的二级缓存 | 第23-27页 |
·SDRAM 的选择理由 | 第23页 |
·帧缓冲区的设计 | 第23-24页 |
·PING PONG 机制的切换时序 | 第24-25页 |
·帧缓冲区的管理 | 第25-27页 |
第三章 USB 总线概述 | 第27-42页 |
·USB 系统的描述 | 第27-30页 |
·USB 主机系统 | 第27-29页 |
·设备级的USB 系统 | 第29页 |
·总线拓扑架构和完整的USB 软硬件系统 | 第29-30页 |
·USB 电气特性和设备的识别 | 第30-32页 |
·USB 电气特性 | 第30-31页 |
·即插即用技术 | 第31-32页 |
·USB 描述符和设备请求 | 第32-35页 |
·USB 描述符 | 第32-34页 |
·USB 设备请求 | 第34-35页 |
·USB 管道和数据流模型 | 第35-37页 |
·端点 | 第36页 |
·管道 | 第36页 |
·USB 数据传输过程 | 第36-37页 |
·USB 协议层简介 | 第37-40页 |
·几个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数据触发同步和重试 | 第38-40页 |
·四种数据传输类型及特点分析 | 第40-42页 |
·四种数据传输类型 | 第40-41页 |
·选择适合流媒体数据的高速传输方式 | 第41-42页 |
第四章 USB 与DSP 的接口设计 | 第42-54页 |
·USB 接口芯片FX2 的特点 | 第42-45页 |
·USB 核心——SIE 串行接口引擎 | 第42-43页 |
·内嵌增强型51 单片机 | 第43-44页 |
·程序\数据存储器 | 第44-45页 |
·FX2 端点的特点及设计 | 第45-47页 |
·FX2 端点的量子结构 | 第45-46页 |
·FX2 芯片传输模式的选择 | 第46-47页 |
·USB 接口的设计 | 第47-54页 |
·FX2 接口方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GPIF 接口 | 第48-49页 |
·GPIF 与DSP HPI 接口的硬件连接 | 第49-50页 |
·利用波形描述符实现HPI 接口时序的设计 | 第50-54页 |
第五章 系统主控器FX2 的固件设计 | 第54-69页 |
·USB 固件的整体描述 | 第54-55页 |
·EZ-USB FX2 的固件框架 | 第55-59页 |
·FX2 的固件框架 | 第55-56页 |
·控制传输和设备请求 | 第56-57页 |
·FX2 的中断体系及中断设计 | 第57-59页 |
·枚举和重枚举 | 第59-61页 |
·枚举和重枚举 | 第59-60页 |
·FX2 设备枚举模式选择 | 第60-61页 |
·SAA7113H 的配置 | 第61-64页 |
·I~2C 总线协议简介 | 第61-62页 |
·FX2 中的 I~2C 总线寄存器及 I~2C 中断 | 第62页 |
·FX2 对 SAA7113H 寄存器的配置 | 第62-64页 |
·USB 协议栈相关的固件设计 | 第64-69页 |
·描述符文件 dscr.51 的设计 | 第64页 |
·Usb2dsp.C 外设文件的设计 | 第64-67页 |
·TD_Init()函数的实现 | 第67页 |
·图像输入中断服务函数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