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脱墨剂开发和脱墨机理研究
| 前言 | 第1-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世界废纸回收利用概况 | 第9-10页 |
| ·废纸回收和可持续发展 | 第10-11页 |
| ·废纸回收利用的意义 | 第11页 |
| ·废纸脱墨技术进展 | 第11-16页 |
| ·废纸脱墨的工艺流程 | 第11-12页 |
| ·洗涤法 | 第11-12页 |
| ·浮选法 | 第12页 |
| ·浮选洗涤法 | 第12页 |
| ·废纸脱墨技术进展 | 第12-16页 |
| ·酶脱墨法 | 第13页 |
| ·超声波脱墨法 | 第13-14页 |
| ·附聚脱墨法 | 第14页 |
| ·蒸汽爆破脱墨 | 第14-15页 |
| ·溶剂法脱墨 | 第15页 |
| ·中性脱墨法 | 第15-16页 |
| ·脱墨化学 | 第16-19页 |
| ·脱墨化学品 | 第16-17页 |
| ·碎浆机脱墨化学 | 第17-19页 |
| ·表面活性剂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 | 第19-24页 |
|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第19-21页 |
| ·表面活性剂在脱墨过程中的作用 | 第21-24页 |
| ·脱墨剂 | 第21-22页 |
| ·油墨捕集剂 | 第22-23页 |
| ·油墨分散剂 | 第23页 |
| ·附聚剂 | 第23-24页 |
| ·不同脱墨工艺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4页 |
| ·油墨对废纸脱墨的影响 | 第24-26页 |
| ·新型油墨特性对脱墨过程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静电印刷油墨 | 第25页 |
| ·激光印刷油墨 | 第25页 |
| ·紫外光固化油墨 | 第25-26页 |
| ·水性印刷油墨 | 第26页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28-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实验设备和装置 | 第29页 |
| ·合成机理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SEP聚醚的结构表征 | 第30-32页 |
| ·表面活性剂性能测定 | 第32-33页 |
|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32-33页 |
| ·实验原料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废纸脱墨试验 | 第34-37页 |
|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试剂原料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洗涤法脱墨 | 第36页 |
| ·分析测量方法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SEP聚醚对新闻纸的脱墨研究 | 第37-51页 |
|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脱墨效粜的影响 | 第37-40页 |
| ·HLB值对脱墨白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聚醚相对分子质量对脱墨白度的影响 | 第40页 |
|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表面活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 ·表面活性剂与油墨粘附功的计算 | 第41页 |
|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表面活性的关系 | 第41-46页 |
| ·HLB值与表面活性 | 第43-44页 |
| ·相对分子质景对接触角和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 ·表面活性与脱墨效果 | 第46-50页 |
| ·接触角和脱墨白度的关系 | 第46-47页 |
| ·粘附功和脱墨白度关系 | 第47-49页 |
| ·接触角和粘附功对脱墨白度的决定作用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SEP对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研究 | 第51-57页 |
|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 ·HLB值对再生纸白度的影响 | 第52页 |
| ·相对分子质量对脱墨白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表面活性与脱墨效果 | 第53-56页 |
| ·接触角与脱墨效果的联系 | 第54-55页 |
| ·粘附功与脱墨效果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脱墨工艺的探讨 | 第57-61页 |
| ·表面活性剂用最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中性脱墨的研究 | 第58-59页 |
| ·中性脱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