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第7-12页 |
1.1 浙江地税信息化建设综述 | 第7-9页 |
1.2 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网络安全概要 | 第12-20页 |
2.1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 第12-15页 |
2.2.1 网络不安全的原因 | 第13页 |
2.2.2 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 | 第13-14页 |
2.2.3 网络安全策略 | 第14-15页 |
2.3 网络安全的现状和技术措施 | 第15-17页 |
2.3.1 网络安全现状 | 第15-16页 |
2.3.2 网络安全机制及技术措施 | 第16-17页 |
2.4 典型的网络安全的技术综述 | 第17-20页 |
2.4.1 防火墙技术 | 第18页 |
2.4.2 虚拟专用网技术(VPN) | 第18-19页 |
2.4.3 入侵检测技术(IDS) | 第19页 |
2.4.4 其他一些安全技术和产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数据包检测与分析工具总体设计 | 第20-30页 |
3.1 概念 | 第20页 |
3.2 总体结构 | 第20-22页 |
3.3 各部分的实现流程 | 第22-30页 |
3.3.1 数据包捕获模块 | 第22-24页 |
3.3.2 网络数据包分析模块 | 第24-26页 |
3.3.3 入侵行为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3.4 统计与过滤、显示与报警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数据包检测与分析工具实现关键技术 | 第30-51页 |
4.1 监听以太网帧 | 第30-36页 |
4.1.1 监听基本数据包 | 第30-34页 |
4.1.2 数据包大小的表示 | 第34-35页 |
4.1.3 获得MAC地址 | 第35-36页 |
4.1.4 数据包类型的判断 | 第36页 |
4.2 监听IP数据报 | 第36-45页 |
4.2.1 检测IP数据报 | 第36-37页 |
4.2.2 检测IP地址 | 第37-38页 |
4.2.3 IP数据报生存时间(TTL) | 第38-39页 |
4.2.4 IP数据报协议字段值 | 第39页 |
4.2.5 查询IP地址表示的计算机的MAC地址 | 第39-41页 |
4.2.6 表示对IP协议进行辅助的消息 | 第41-42页 |
4.2.7 用域名表示地址 | 第42-45页 |
4.2 TCP消息段和UDP数据报的监听 | 第45-51页 |
4.2.1 获取端口号 | 第45-47页 |
4.2.2 监听TCP数据包 | 第47-49页 |
4.2.3 监听UDP数据报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数据包检测与分析工具的实现 | 第51-58页 |
5.1 报头信息的处理 | 第51-54页 |
(1) 报头信息的简要表示(go231) | 第51-54页 |
(2) 报头信息的详细表示(go22) | 第54页 |
5.2 表示TCP数据(go24) | 第54-55页 |
5.3 统计数据包流量 | 第55-58页 |
5.3.1 以太网帧总流量及各协议数据包流量统计(go211) | 第55页 |
5.3.2 对特定端口的观察(go212) | 第55-57页 |
5.3.3 监听网络中的IP地址及其数据包流量(go22)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实际应用 | 第58-63页 |
6.1 配置与环境准备 | 第58-59页 |
6.2 检测端口扫描攻击 | 第59-60页 |
6.3 截获密码 | 第60-61页 |
6.4 协议分析 | 第61-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7.1 总结 | 第63-64页 |
7.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