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9页 |
1 植物RNA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第13-19页 |
·病毒的基因 | 第13-15页 |
·病毒RNA的非编码功能 | 第15-18页 |
·与外壳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缺陷干扰RNA和卫星 | 第19页 |
2 植物RNA病毒基因组的基因表达策略 | 第19-26页 |
·转录水平的策略 | 第20-24页 |
·翻译水平的策略 | 第24-26页 |
·翻译后水平的策略 | 第26页 |
3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研究简介 | 第26-27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8页 |
1 材料 | 第29页 |
·毒源及抗血清 | 第29页 |
·载体和菌种 | 第29页 |
·酶和化学试剂 | 第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8页 |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 | 第29-30页 |
·具体实验所用试剂 | 第30-31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31页 |
·重组质粒的快速鉴定(Cracking) | 第31页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31-32页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32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2页 |
·体外转录 | 第32-33页 |
·寄主植物的机械接种 | 第33页 |
·基因枪法转染植物 | 第33页 |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植物材料中病毒双链RNA(dsRNA)的提取 | 第34页 |
·BBSV的提纯 | 第34页 |
·反转录PCR(RT-PCR) | 第34-35页 |
·5'RACE | 第35页 |
·Northern Blot杂交 | 第35-36页 |
·Western Blot杂交 | 第36-37页 |
·PI(碘化丙锭)染色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38-61页 |
1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P22和P8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38-45页 |
·BBSV P22和P82蛋白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38-41页 |
·P22和P82系列突变体的体外转录、摩擦接种及致病症状观察 | 第41页 |
·P22和P82蛋白基因的7种突变体的侵染性的分子检测 | 第41-44页 |
·P22和P82蛋白是BBSV的复制酶组分 | 第44-45页 |
2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P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45-49页 |
·P5突变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P5蛋白基因突变体的体外转录、摩擦接种及症状观察 | 第46-47页 |
·P5突变体的侵染性的分子检测 | 第47-48页 |
·BBSV P5蛋白在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分析 | 第48-49页 |
3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P7a、P7b和P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49-53页 |
·P7a、P7b和P5'突变体的构建 | 第49-51页 |
·P7a、P7b和P5'突变体的体外转录、摩擦接种及症状观察 | 第51页 |
·P7a、P7b和P5'突变体的侵染性的分子检测 | 第51-53页 |
·BBSV P7a、P7b和P5'蛋白可能是病毒的运动蛋白 | 第53页 |
4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P7a、P7b和P5'蛋白是病毒的运动蛋白 | 第53-57页 |
·携带GFP的P7a、P7b和P5'蛋白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54-55页 |
·GFP表达载体接种、症状观察及显微镜观察 | 第55-56页 |
·BBSV P7a、P7b和P5'蛋白是病毒的运动蛋白 | 第56-57页 |
5 讨论 | 第57-61页 |
第四章 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亚基因组的机制研究 | 第61-92页 |
1 BBSV基因组RNA复制过程中产生2条亚基因组 | 第61-62页 |
2 BBSV的亚基因组的转录起始位点的定位 | 第62-65页 |
·亚基因组RNA1的5'-RACE | 第63-64页 |
·亚基因组RNA2的5'-RACE | 第64-65页 |
·亚基因组RNA可能的转录起始位点 | 第65页 |
3 BBSV的亚基因组的转录起始位点的定位 | 第65-70页 |
·BBSV的亚基因组5'末端核苷酸的点突变体构建 | 第65-66页 |
·BBSV的亚基因组5'末端核苷酸的点突变体体外转录、摩擦接种及症状观察 | 第66-67页 |
·BBSV的亚基因组5'末端核苷酸的点突变体的分子检测 | 第67-68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8-70页 |
4 BBSV的亚基因组启动子区的定位 | 第70-74页 |
·BBSV亚基因组1(sgRNA1)的启动子区的定位 | 第70页 |
·BBSV亚基因组2(sgRNA2)的启动子区的定位 | 第70-74页 |
5 亚基因组的转录起始位点周围核苷酸在亚基因组产生中的的作用 | 第74-89页 |
·BBSV sgRNA1的转录起始位点周围核苷酸在sgRNA1形成中的作用 | 第75-78页 |
·BBSV sgRNA2的转录起始位点附近核苷酸在sgRNA2形成中的作用 | 第78-83页 |
·BBSV亚基因组转录位点周围重要核苷酸的精细突变分析 | 第83-89页 |
6 讨论 | 第89-92页 |
第五章 BBSV基因组RNA的5'、3'RNA-RNA互作分析 | 第92-100页 |
1 BBSV基因组和亚基因组RNA5'末端序列高度保守、结构相似 | 第92-93页 |
2 BBSV基因组RNA近3'区域存在与5'末端性质互补的结构 | 第93-94页 |
3 BBSV基因组、亚基因组5'、3'末端突变体构建 | 第94-96页 |
4 BBSV基因组、亚基因组5'、3'末端突变体的体外转录、摩擦接种及症状观察 | 第96-97页 |
5 BBSV基因组、亚基因组5'、3'末端突变体分子检测 | 第97-98页 |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1 结论 | 第100页 |
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录 | 第114-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