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三、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四、研究方法与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22-25页 |
第一章 传承:恢复与兴起(1949——1953) | 第25-55页 |
一、建国初期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 第25-37页 |
(一) 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兴起的客观背景 | 第25-27页 |
(二) 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兴起的主观动因 | 第27-37页 |
二、建国初期苏北农村集市贸易的恢复与兴起 | 第37-47页 |
(一) 集市 | 第37-43页 |
(二) 集市贸易 | 第43-47页 |
三、国营、集体商业介入农村集市 | 第47-55页 |
(一) 设立粮站 | 第48-49页 |
(二) 供销合作社的初步发展 | 第49-55页 |
第二章 转型:压力与选择(1954——1957) | 第55-93页 |
一、统购统销与农村集市贸易 | 第55-73页 |
(一) 对粮食、棉纱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 | 第55-64页 |
(二) 供销合作社垄断农村市场 | 第64-69页 |
(三) 食品站的设置 | 第69-70页 |
(四) 农村集市贸易的重大变化 | 第70-73页 |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农村集市贸易 | 第73-86页 |
(一) 对农村商业、农村商人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74-78页 |
(二) 农村集市改造与农村集镇建设 | 第78-80页 |
(三) 社员家庭副业与农村集市贸易 | 第80-86页 |
三、计划经济体系形成中的农村集市贸易 | 第86-93页 |
(一) 中共党内关于农村集市贸易性质的不同看法 | 第86-90页 |
(二)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行市场职能 | 第90-93页 |
第三章 畸变: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1958——1961) | 第93-129页 |
一、农村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农村集市贸易 | 第93-102页 |
(一) 农村大跃进、人民公社、公共食堂 | 第93-99页 |
(二) 农村商业大跃进与集市贸易 | 第99-102页 |
二、经济困难时期的农民生活 | 第102-115页 |
(一) 盲流、票证、黑市 | 第103-108页 |
(二) 困难时期的农民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 | 第108-115页 |
三、农村集市贸易政策的调整 | 第115-129页 |
(一) 关于自留地政策的调整 | 第115-121页 |
(二) 关于家庭副业、家庭手工业政策的调整 | 第121-124页 |
(三) 关于农村集市贸易政策的调整 | 第124-129页 |
第四章 发展:短哲的春天(1962——1966) | 第129-161页 |
一、农村集市贸易的活跃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129-147页 |
(一) 农村集市贸易的活跃 | 第130-135页 |
(二) 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第135-147页 |
二、四清运动与农村集市贸易 | 第147-161页 |
(一) 农村的社教运动 | 第147-154页 |
(二) 加强对集市贸易的管理 | 第154-161页 |
第五章 十七年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几个问题的探讨与总结 | 第161-177页 |
一、十七年苏北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曲折历程 | 第161-163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集市贸易基本政策的初步形成 | 第163-167页 |
三、农村集市贸易的基本特征 | 第167-169页 |
四、农村集市贸易在农村和农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 第169-172页 |
五、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 第172-177页 |
图表索引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6页 |
后记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