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我国农业外来入侵昆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页 |
·烟粉虱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B-型烟粉虱入侵机制研究 | 第13-17页 |
·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B-型烟粉虱cDNA文库的构建及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23-68页 |
·材料 | 第23-25页 |
·供试昆虫 | 第23页 |
·质粒与细胞菌株 | 第23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页 |
·部分试剂的配制 | 第23-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5页 |
·烟粉虱成虫热激条件下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5-28页 |
·cDNA文库的鉴定和扩增 | 第28-29页 |
·Hsp70和Hsp90基因探针序列的确定 | 第29-32页 |
·筛选cDNA文库 | 第32-34页 |
·检测阳性克隆 | 第34页 |
·China-ZHJ-1型烟粉虱及温室白粉虱热休克蛋白片段的克隆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65页 |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5页 |
·cDNA重组率的计算和容量的鉴定 | 第35-36页 |
·用作探针目标片段的克隆测序 | 第36-49页 |
·DIG标记探针效率的确定 | 第49页 |
·cDNA文库筛选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64页 |
·编码China-ZHJ-1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热休克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8页 |
第三章 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和重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 第68-80页 |
·材料 | 第68-71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68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68-71页 |
·仪器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表达蛋白引物设计 | 第71页 |
·Hsp70和Hsp90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1-72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鉴定 | 第72页 |
·细胞培养和诱导表达 | 第72页 |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72-73页 |
·表达蛋白菌液的上柱前处理 | 第73页 |
·His·Tag融合蛋白纯化 | 第73页 |
·Western blot杂交 | 第73-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Hsp90和Hsp70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4-75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75-76页 |
·带有His·Tag序列的蛋白纯化 | 第76-77页 |
·Western-blot分析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粉虱Hsps差异表达及与生态适应性间关系的研究 | 第80-102页 |
·材料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RNA分离、反转录与质量检测 | 第80页 |
·作为内参照的看家基因的选择 | 第80页 |
·实时定量RT—PCR体系的优化 | 第80-81页 |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对粉虱的胁迫处理 | 第81页 |
·Hsps蛋白表达差异的检测 | 第81-82页 |
·结果 | 第82-98页 |
·RNA质量评估 | 第82-83页 |
·评估做为内参的看家基因 | 第83-85页 |
·实时定量R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85-88页 |
·对不同胁迫处理粉虱Hsps表达差异的检测 | 第88-98页 |
·讨论 | 第98-102页 |
·热休克蛋白表达差异研究方法 | 第98页 |
·B型与非B型烟粉虱胁迫耐受能力 | 第98-99页 |
·B型烟粉虱与温室白粉虱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能力 | 第99-100页 |
·烟粉虱的抗药性 | 第100-101页 |
·Hsps在生物胁迫耐受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2-105页 |
·成功构建了B型烟粉虱热胁迫cDNA文库 | 第102页 |
·首次成功克隆出11条编码粉虱Hsps的完整或部分cDNA片段 | 第102页 |
·成功构建了B型烟粉虱Hsp70和Hsp90基因融合表达载体 | 第102-103页 |
·建立了检测粉虱Hsps表达差异的实时定量RT-PCR体系 | 第103页 |
·发现粉虱同一种内入侵种群与非入侵种群在胁迫耐受性上的差异 | 第103页 |
·从分子角度探讨了两种入侵近缘种在我国种群季节消长和分布区域差异的原因 | 第103页 |
·研究了Hsps的诱导表达与烟粉虱抗性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探讨了Hsps在生态适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