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11-17页 |
1.1 FASB的研究历程 | 第11-13页 |
1.2 IASC的研究历程 | 第13-15页 |
1.2.1 披露和列报阶段 | 第13-14页 |
1.2.2 确认和计量阶段 | 第14-15页 |
1.3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7页 |
2.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 第17-20页 |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 第18-20页 |
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 第20-27页 |
3.1 现代会计目标 | 第20-21页 |
3.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第21-22页 |
3.3 不同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模式的不同要求 | 第22页 |
3.4 公允价值计量与五种计量属性的比较分析 | 第22-25页 |
3.4.1 公允价值的定义 | 第22-23页 |
3.4.2 公允价值的特征 | 第23页 |
3.4.3 公允价值是各种计量属性在不同情况下的择优 | 第23-25页 |
3.5 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意义 | 第25-27页 |
4.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 第27-31页 |
4.1 会计确认的含义及一般标准 | 第27-28页 |
4.1.1 会计确认的含义 | 第27-28页 |
4.1.2 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 | 第28页 |
4.2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特殊性 | 第28-31页 |
4.2.1 资产、负债定义的扩展 | 第28-29页 |
4.2.2 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时间选择 | 第29-31页 |
4.2.3 后续确认 | 第31页 |
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 第31-37页 |
5.1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 第32-33页 |
5.2 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 第33-37页 |
5.2.1 公允价值变化在会计报表的反映 | 第33-34页 |
5.2.2 公允价值的形成 | 第34-37页 |
6.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报告 | 第37-40页 |
6.1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 | 第37-39页 |
6.1.1 传统损益表的局限 | 第37-38页 |
6.1.2 第四财务报表——综合收益表 | 第38-39页 |
6.2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 | 第39-40页 |
7.会计及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 | 第40-44页 |
7.1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 | 第40-43页 |
7.2 会计对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7.2.1 会计控制的概念 | 第43页 |
7.2.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作用 | 第43-44页 |
8.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及展望 | 第44-54页 |
8.1 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现状 | 第44-46页 |
8.2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务的现状 | 第46-51页 |
8.3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环境 | 第51-52页 |
8.3.1 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环境 | 第51-52页 |
8.3.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环境 | 第52页 |
8.4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完善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