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白化突变体albl和alblhc2的光合特性和基因克隆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文献综述第15-34页
 第一章 叶绿体的发育研究进展第15-28页
  1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第15页
  2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基础第15-18页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第16页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功能基础第16-18页
  3 叶绿体的起源与进化第18-20页
   ·叶绿体由前质体发育而来第18页
   ·叶绿体内共生起源学说第18-19页
   ·叶绿体的进化过程第19-20页
  4 叶绿体基因及表达调控第20-21页
   ·叶绿体基因组第20-21页
   ·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第21页
  5 叶绿体蛋白的转运第21-24页
   ·叶绿体蛋白的前导肽第21-22页
   ·叶绿体被膜蛋白转运器第22-24页
  6 叶绿体生长发育缺陷第24-27页
   ·叶绿体生长发育缺陷及影响因子第24-27页
  7 结束语第27-28页
 第二章 PPR 基因及研究进展第28-34页
  1 PPR 基因家族及PPR 蛋白第28-29页
  2 PPR 蛋白研究进展第29-30页
  3 PPR 蛋白能与RNA 结合第30页
  4 PPR 蛋白的功能第30-32页
   ·RNA 编辑作用第30-31页
   ·RNA 剪切、加工和RNA 稳定性第31-32页
   ·其他功能第32页
  5 结束语第32-34页
实验部分第34-82页
 第三章 水稻白化突变体albl 基因定位和功能研究第34-69页
  1 引言第34-35页
  2 实验材料第35-39页
   ·水稻突变体albl 的获得第35页
   ·菌株及质粒第35-36页
   ·主要试剂、缓冲液和培养基第36-39页
  3 实验方法第39-49页
   ·水稻的培养第39页
   ·植物叶片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39-40页
   ·酵母感受态制备第40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 77K 荧光(77K fluorescence)发射光谱的测定第40-41页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第41页
   ·类囊体膜的分离及蓝绿胶温和电泳第41-43页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第43页
   ·ALBL 基因的图位克隆第43-44页
   ·ALBL 基因属性分析第44-45页
   ·ALBL 的亚细胞定位第45页
   ·水稻白化突变体互补分析第45-46页
   ·蛋白抗体制备第46页
   ·免疫共沉淀实验筛选与ALBL 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第46-47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蛋白相互作用第47-49页
  4 实验结果第49-65页
   ·突变体表型及遗传学分析第49-50页
   ·突变体光合作用相关复合体受到严重破坏第50-53页
   ·突变体中叶绿体发育缺陷第53-54页
   ·ALBL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属性分析第54-59页
   ·水稻白化突变体互补结果分析第59-61页
   ·ALBL 是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蛋白第61-62页
   ·免疫共沉淀实验筛选到11 个与ALBL 相互作用的蛋白第62页
   ·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 Os03g0214900 与 ALBL 蛋白相互作用第62-63页
   ·Os03g0214900 基因属性分析第63-65页
  5 讨论第65-69页
 第四章 水稻白化突变体alblhc2 的光合特性和基因定位第69-82页
  1 引言第69-70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0-74页
   ·实验材料第70-71页
   ·实验方法第71-74页
  3 实验结果第74-81页
   ·水稻白化突变体的表型和遗传分析第74-76页
   ·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色素及其前体变化第76页
   ·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第76-78页
   ·野生型和突变体蓝绿温和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第78-79页
   ·水稻ALBLHC2 基因定位第79-81页
  4 讨论第81-82页
附图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4页
致谢第94-96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内容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分三毛状根中托品烷生物碱不同成分间的生物转化研究
下一篇:含氨基酸酯的顺式烯啶虫胺类似物的合成、杀虫活性与分子对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