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背景 | 第14-31页 |
(一)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4-21页 |
1. 城邦的精神世界 | 第14-16页 |
2. 民主政治的实践 | 第16-18页 |
3. 神话的作用 | 第18-19页 |
4. 宗教的影响 | 第19-21页 |
(二)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21-31页 |
1. 智者以前的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2. 智者的公民教育思想 | 第23-26页 |
3. 苏格拉底的公民教育思想 | 第26-27页 |
4.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 | 第27-31页 |
二、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地位 | 第31-33页 |
三、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 | 第33-53页 |
(一) 公民教育的对象 | 第34-35页 |
(二) 公民教育的目的 | 第35-39页 |
1. 以善为目的的城邦 | 第36-37页 |
2. 公民具有善德 | 第37-39页 |
(三) 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39-49页 |
1. 德性 | 第39-44页 |
2. 法 | 第44-46页 |
3. 体育和音乐教育 | 第46-49页 |
(四) 公民教育的形式 | 第49-50页 |
(五) 前公民教育 | 第50-53页 |
1. 婴儿教育 | 第50-51页 |
2. 青少年教育 | 第51-53页 |
四、对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53-57页 |
(一) 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 | 第53-55页 |
(二)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对后来欧洲或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三)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