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工程概况及选题依据 | 第9-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隧道工程开挖力学历程 | 第14-50页 |
2.1 隧道工程支护结构力学行为 | 第14-15页 |
2.2 坑道开挖后的二次应力状态 | 第15-25页 |
2.2.1 坑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 | 第16-20页 |
2.2.2 坑道开挖后的塑性二次应力状态 | 第20-25页 |
2.3 坑道围岩的三次应力状态 | 第25-30页 |
2.3.1 支护阻力对坑道周边应力分布影响 | 第25-28页 |
2.3.2 支护阻力对坑道周边位移状态影响 | 第28-30页 |
2.4 支护结构力学动态 | 第30-41页 |
2.4.1 支护结构的类型 | 第30-31页 |
2.4.2 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 | 第31-41页 |
2.5 现有隧道支护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 第41-49页 |
2.5.1 目前隧道工程设计计算特点 | 第42-43页 |
2.5.2 隧道支护体系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2.5.3 隧道支护体系的岩石力学设计方法(特征曲线法) | 第44-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小曼萨河隧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其隧道的施工开挖仿真模拟 | 第50-59页 |
3.1 气象、水文条件 | 第50页 |
3.2 地形地貌 | 第50-51页 |
3.3 工程地质概况 | 第51-52页 |
3.4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 | 第52页 |
3.5 隧道补勘地质资料 | 第52-54页 |
3.6 隧道施工仿真模拟 | 第54-58页 |
3.6.1 隧道结构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3.6.2 隧道开挖仿真计算结果 | 第56-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小曼萨河隧道工程支护结构病害检测及裂损分析 | 第59-71页 |
4.1 小曼萨河隧道病害概况 | 第59-61页 |
4.2 衬砌病害类型及危害 | 第61-63页 |
4.2.1 衬砌裂损变形类型 | 第62页 |
4.2.2 衬砌变形危害 | 第62-63页 |
4.3 小曼萨河隧道实地勘察、监测分析及地质病害地震 CT勘探 | 第63-67页 |
4.3.1 隧道实地勘察 | 第63页 |
4.3.2 隧道监测及数据分析 | 第63-66页 |
4.3.3 隧道地质病害 CT勘探 | 第66-67页 |
4.4 衬砌裂损变形机制 | 第67-69页 |
4.4.1 隧道围岩变形机制 | 第67-69页 |
4.4.2 隧道衬砌变形机制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隧道工程支护结构加固措施及加固理论 | 第71-97页 |
5.1 现有土木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71-73页 |
5.2 加固方法及加固设计计算理论 | 第73-81页 |
5.2.1 加固方法 | 第73-74页 |
5.2.2 加固设计计算理论 | 第74-78页 |
5.2.3 增大截面加固法在隧道衬砌结构加固中的数学模型 | 第78-81页 |
5.3 小曼萨河隧道加固设计 | 第81-88页 |
5.3.1 加固方案选择 | 第81-83页 |
5.3.2 小曼萨河隧道加固设计 | 第83-85页 |
5.3.3 加固施工 | 第85-88页 |
5.4 小曼萨河隧道加固后加固复核 | 第88-95页 |
5.4.1 加固设计验算 | 第88-92页 |
5.4.2 隧道加固过程及加固后跟踪监测结果 | 第92-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97-9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6.2 几点建议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附录1 小曼萨河隧道加固措施图 | 第102-10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