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多层建筑的桩基设计、施工与检测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引言 | 第11页 |
·桩基础设计方法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传统刚性桩基设计方法 | 第11-12页 |
·减沉桩设计方法 | 第12页 |
·按变形控制进行桩基设计和处理 | 第12-13页 |
·桩基础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地基求解的线弹性基本解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桩基求解的弹性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软土地区的地基模型研究与分析 | 第17-29页 |
·地基模型研究与分析 | 第17-22页 |
·概述 | 第17页 |
·线性弹性地基模型 | 第17-19页 |
·地基的柔度矩阵和刚度矩阵分析 | 第19-22页 |
·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2-25页 |
·基床系数k 的确定 | 第22-23页 |
·理论与经验公式 | 第23-24页 |
·地基模型的选择要点 | 第24-25页 |
·软土地基的土层基本特征及设计要点 | 第25-29页 |
·软土地基的土层基本特征 | 第25-28页 |
·软土地基设计要点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软土地基的桩基沉降变形模型分析 | 第29-37页 |
·沉降量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土体固结和流变引起沉降 | 第30页 |
·沉降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30-33页 |
·沉降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带褥垫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33-37页 |
·带褥垫层沉降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带褥垫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软土地基的桩基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 第37-58页 |
·复合地基特性分析 | 第37页 |
·软土地基多层建筑的变形控制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 第38-42页 |
·承台下地基土与桩分担外荷载的基本假定 | 第38页 |
·复合桩基的沉降计算原则 | 第38-39页 |
·复合桩基桩数的确定 | 第39页 |
·复合桩基的整体承载力 | 第39-40页 |
·实际应用(一) | 第40-42页 |
·减少沉降桩基础 | 第42-47页 |
·常规桩基础沉降计算实用公式 | 第42-44页 |
·减少沉降桩基础沉降计算实用公式 | 第44-45页 |
·实际应用(二) | 第45-47页 |
·疏桩基础 | 第47-54页 |
·疏桩基础设计要则 | 第48页 |
·模拟工程计算图式与设计状态 | 第48-49页 |
·疏桩基础沉降计算 | 第49-53页 |
·实际应用(三) | 第53-54页 |
·带褥垫层群桩基础 | 第54-58页 |
·对于带褥垫层刚性复合地基的桩基设计方法的分析 | 第54-55页 |
·具体设计方法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按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工程实例分析 | 第58-84页 |
·工程概况 | 第58-61页 |
·基础设计 | 第59-60页 |
·施工要求 | 第60页 |
·施工工艺及特点 | 第60-61页 |
·测试器材、测试原理及方法 | 第61-70页 |
·测试原理 | 第61-62页 |
·仪器的埋设及应力测试数据 | 第62-66页 |
·计算过程 | 第66-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结构上部荷载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70-78页 |
·结构上部荷载的计算 | 第70-75页 |
·实测值的计算及与实际加荷的比较 | 第75-78页 |
·沉降计算分析 | 第78-83页 |
·按沉降模型采用简易理论法进行沉降计算 | 第78-80页 |
·按沉降模型采用半理论半经验法进行沉降计算 | 第80-81页 |
·整个建筑物沉降量的分析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桩基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课题及学术奖励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