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引言 | 第9页 |
2.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9-12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9页 |
2.2 叶蜂采集方法 | 第9-10页 |
2.3 叶蜂标本制作方法 | 第10-11页 |
2.4 叶蜂雌雄外生殖器制片方法 | 第11-12页 |
2.5 术语及图表 | 第12页 |
3.广腰亚目系统分类和生物地理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3.1 膜翅目的起源和演变 | 第12-13页 |
3.2 广腰亚目分类系统演变概况 | 第13-20页 |
3.3 广腰亚目分类概况 | 第20-22页 |
3.3.1 棒蜂总科Xyeloidea | 第20-21页 |
3.3.2 叶蜂总科Tenthredinoidea | 第21页 |
3.3.3 广背蜂总科Megalodontesoidea | 第21-22页 |
3.3.4 树蜂总科Siricoidea | 第22页 |
3.3.5 茎蜂总科Cephoidea | 第22页 |
3.3.6 尾蜂总科Orussoidea | 第22页 |
3.4 生物地理研究 | 第22-23页 |
3.5 生物学特性 | 第23-25页 |
3.5.1 成虫 | 第23-24页 |
3.5.2 幼虫 | 第24-25页 |
4.中国叶蜂研究历史回顾 | 第25-27页 |
5.山东叶蜂研究状况和分布记录 | 第27-31页 |
5.1 山东叶蜂研究状况 | 第27-28页 |
5.2 山东叶蜂分布记录 | 第28-31页 |
6.山东叶蜂分类和区系地理研究 | 第31-91页 |
6.1 山东省地理环境 | 第31-32页 |
6.2 山东省植被状况 | 第32-33页 |
6.3 山东叶蜂分类研究 | 第33-65页 |
6.3.1 山东叶蜂分科检索表 | 第33-35页 |
6.3.2 山东叶蜂分种检索表 | 第35-44页 |
6.3.3 山东叶蜂新种描述 | 第44-65页 |
1.斑跗钩瓣叶蜂Macrophya maculotarsalina Wei et Liusp.nov | 第44-45页 |
2.斑股钩瓣叶蜂Macrophya femorata Marlatt,1898 | 第45-46页 |
3.高脊钩瓣叶蜂Macrophya eucarinatalia Wei et Liu sp.nov | 第46-48页 |
4.凸缘麦叶蜂Dolerus convexilis Wei sp.nov | 第48-49页 |
5.蔡氏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caii Wei et Nie,1998 | 第49-51页 |
6.泰安红环叶蜂Tenthredo taianensis Wei sp.nov | 第51-53页 |
7.钩斑红环叶蜂Tenthredo eduardi(Forsius,1919) | 第53-55页 |
8.半刃狭背叶蜂Ametastigia semidenta Wei et Liu sp.nov | 第55-56页 |
9.崂山三节叶蜂Arge laoshanensis Wei sp.nov | 第56-58页 |
10.黑跗柄臀叶蜂Birka cinereipes(Klug,1814) | 第58-59页 |
11.黑背半基叶蜂Hemibeleses nigroterga Wei sp.nov | 第59-61页 |
12.泰安突瓣叶蜂Nematus taianensis Wei et Liu sp.nov | 第61-62页 |
13.寡节锤缘叶蜂Pristiphora oligalucina Wei,2002 | 第62-64页 |
14.麦黄突瓣叶蜂Pachynematus chui Wei et Liu sp.nov. | 第64-65页 |
6.4 山东叶蜂区系和地理研究 | 第65-91页 |
6.4.1 山东叶蜂已知种类分布名录 | 第65-77页 |
6.4.2 山东叶蜂地理分布 | 第77-86页 |
6.4.3 山东省叶蜂已知种类分布类型 | 第86-90页 |
6.4.4 山东叶蜂区系组成 | 第90-91页 |
7.结论和讨论 | 第91-93页 |
8.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01-102页 |
图版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