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对象界定 | 第12-14页 |
四、研究动态综述 | 第14-19页 |
(一) 省际边缘区域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二)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三) 文献分析 | 第18-19页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六、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2-41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基本原理 | 第22-33页 |
一、区域与边界的内涵 | 第22-24页 |
二、区域统筹发展主体及内容 | 第24-31页 |
三、区域统筹发展基本条件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理论借鉴 | 第33-41页 |
一、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 第33-37页 |
二、欠发达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 第37-38页 |
三、区域统筹发展理论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59页 |
第一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概况 | 第41-51页 |
一、区域地理区划及人口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二、区域自然环境及资源禀赋特征 | 第43-46页 |
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46-51页 |
第二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成立以前统筹发展情况 | 第51-56页 |
一、区域统筹发展已经采取的举措 | 第51-54页 |
二、区域统筹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的意义 | 第56-59页 |
一、促使区域经济实现整体发展 | 第56-58页 |
二、保持区域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 第58页 |
三、稳定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条件及障碍分析 | 第59-68页 |
第一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 第59-63页 |
一、区域地缘一体化基础 | 第59-60页 |
二、区域合作历史基础 | 第60-61页 |
三、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基础 | 第61-62页 |
四、外部环境基础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障碍分析 | 第63-68页 |
一、区域统筹发展存在的障碍 | 第63-66页 |
二、区域统筹发展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对策建议 | 第68-96页 |
第一节 国内区域统筹发展模式借鉴 | 第68-73页 |
一、长三角区域统筹发展模式经验教训 | 第69-71页 |
二、淮海经济区统筹发展模式经验教训 | 第71-73页 |
三、国内区域统筹发展的启示 | 第73页 |
第二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战略分析 | 第73-78页 |
一、区域统筹发展动力机制 | 第73-76页 |
二、区域统筹发展路径选择 | 第76-77页 |
三、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域统筹发展对策建议 | 第78-96页 |
一、设置区域权威机构,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 第78-79页 |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 第79-87页 |
三、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 | 第87-92页 |
四、实施区域优惠财政政策,改善区域金融体制 | 第92-94页 |
五、构建区域和谐生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 第94-95页 |
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合作意识 | 第95-96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