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速公路网规模的适应性评价研究
1. 绪论 | 第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0-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高速公路网规模适应性的评价体系 | 第14-23页 |
2.1 高速公路网规模确定的理论方法 | 第14-16页 |
2.1.1 对比法 | 第14-15页 |
2.1.2 节点模型法 | 第15页 |
2.1.3 国土系数法 | 第15-16页 |
2.2 高速公路网规模适应性评价方法 | 第16-20页 |
2.2.1 类比法 | 第17-18页 |
2.2.2 适应性指数法 | 第18-20页 |
2.3 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网规模适应性评价方法 | 第20-23页 |
3. 区域经济与经济影响系数的相关分析 | 第23-36页 |
3.1 区域经济研究概述 | 第23-26页 |
3.1.1 区域经济内涵和外延 | 第23-24页 |
3.1.2 区位优势理论 | 第24-25页 |
3.1.3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第25-26页 |
3.2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3.2.1 自然因素 | 第26-27页 |
3.2.2 经济因素 | 第27页 |
3.2.3 社会因素 | 第27-28页 |
3.3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28-32页 |
3.3.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性 | 第28-29页 |
3.3.2 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 | 第29-31页 |
3.3.3 运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 第31-32页 |
3.4 经济影响系数的构成指标 | 第32-36页 |
3.4.1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相关指标 | 第32-34页 |
3.3.2 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4. 运输需求与运输需求影响系数的相关分析 | 第36-44页 |
4.1 运输需求特性研究 | 第36-38页 |
4.1.1 运输需求的特性 | 第36-37页 |
4.1.2 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4.2 运输需求影响系数的构成指标 | 第38-44页 |
4.2.1 区域的货流特性指标 | 第38-40页 |
4.2.2 区域的客流特性指标 | 第40-44页 |
5. 高速公路网规模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 第44-54页 |
5.1 区域经济影响系数的标定 | 第44-49页 |
5.1.1 各省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 第44-46页 |
5.1.2 各省的产业结构形态 | 第46-48页 |
5.1.3 区域经济影响系数的标定 | 第48-49页 |
5.2 运输需求影响系数的标定 | 第49-51页 |
5.2.1 各省的物流特性 | 第49-50页 |
5.2.2 各省的客流特性 | 第50页 |
5.2.3 运输需求影响系数的标定 | 第50-51页 |
5.3 各省高速公路网的适应性评价 | 第51-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