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2页 |
1.流行现状与危害 | 第13-15页 |
2.病毒及基因组 | 第15-21页 |
3.主要毒力基因 | 第21-30页 |
·TK(UL23)基因 | 第21-23页 |
·gE(US8)基因 | 第23-27页 |
·gI(US7)基因 | 第27-29页 |
·11K(US9)基因 | 第29-30页 |
·28K(US2)基因 | 第30页 |
4.PRV的嗜神经性与潜伏感染特性 | 第30-33页 |
·嗜神经特性 | 第30-31页 |
·潜伏感染特性 | 第31-33页 |
5.PRV与细胞凋亡 | 第33-36页 |
·PRV的溶细胞性复制 | 第33-34页 |
·PRV引起的细胞凋亡 | 第34-36页 |
6.伪狂犬病的病理学研究 | 第36-37页 |
7.PRV的基因缺失疫苗研究 | 第37-40页 |
8.猪伪狂犬病的根除的策略与措施 | 第40-42页 |
第二章 PRV主要毒力基因缺失后在细胞中增殖规律的观察 | 第42-7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4页 |
2.结果 | 第44-74页 |
·不同毒力基因缺失对病毒细胞培养特性的影响 | 第44-68页 |
·不同基因缺失后在培养细胞增殖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68-74页 |
3.讨论 | 第74-77页 |
·不同基因缺失对病毒细胞培养特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不同基因缺失影响病毒在培养细胞增殖的超微结构 | 第76-77页 |
4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三章 PRV主要毒力基因缺失后的致病性研究 | 第78-10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材料 | 第78页 |
·方法 | 第78-79页 |
·临床症状观察 | 第79页 |
·光镜检查 | 第79-80页 |
·电镜检查 | 第8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0-95页 |
·临床症状 | 第80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80-93页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93-95页 |
3.讨论 | 第95-101页 |
·包含不同毒力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毒仔猪病理模型的建立 | 第95页 |
·不同毒力基因缺失影响病毒的致病特性 | 第95-100页 |
·不同毒力基因影响潜伏感染特性 | 第100页 |
·包含不同毒力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毒对PRV感染机理的探讨 | 第100-101页 |
4 结论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PRV主要毒力基因缺失后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102-11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页 |
·材料 | 第102-103页 |
·方法 | 第103-105页 |
2.结果 | 第105-115页 |
·临床观察 | 第105-108页 |
·试验仔猪体温变化 | 第108-110页 |
·PRV缺失株在仔猪体内的器官组织定植 | 第110-112页 |
·PRV缺失株免疫后Fa株攻毒后动物排毒 | 第112-113页 |
·血清抗体检测 | 第113-115页 |
·攻击保护试验结果 | 第115页 |
3.讨论 | 第115-118页 |
·临床观察 | 第115-116页 |
·不同毒力基因缺失后病毒对野毒在仔猪体内定植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接种和攻毒后猪的散毒 | 第117页 |
·不同毒力基因缺失对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4.结论 | 第118-119页 |
总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