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8-18页 |
1.1感应加热的基本知识 | 第8-11页 |
1.1.1感应加热的发展史 | 第8-9页 |
1.1.2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 第9-10页 |
1.1.3透入深度和集肤效应 | 第10-11页 |
1.2感应加热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 第11-14页 |
1.3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1.3.1国外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3.2国内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1.3.3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方向 | 第16页 |
1.4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5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感应加热电源的技术分析 | 第18-39页 |
2.1感应加热电源的两种拓扑 | 第18-25页 |
2.1.1两种对偶的基本拓扑 | 第18-20页 |
2.1.2并联谐振槽路的分析 | 第20-22页 |
2.1.3并联谐振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 第22-25页 |
2.2并联谐振逆变器最佳重叠时间选择 | 第25-31页 |
2.2.1重叠时间位置不同对逆变器性能的影响 | 第25-30页 |
2.2.1.1驱动脉冲在电压过零点处开通,在电压过零之后关断 | 第26-28页 |
2.2.1.2驱动脉冲在电压快过零时开通,在电压过零点处关断 | 第28-29页 |
2.2.1.3驱动脉冲在电压快过零时开通,在电压过零之后关断 | 第29-30页 |
2.2.2最佳相角控制 | 第30-31页 |
2.3并联谐振逆变器的调功方法 | 第31-33页 |
2.3.1直流斩波调功 | 第31-32页 |
2.3.2相控整流调功 | 第32-33页 |
2.4并联谐振逆变电源的扩容 | 第33-38页 |
2.4.1器件的串并联 | 第33-36页 |
2.4.2部件的串并联 | 第36-37页 |
2.4.3整机的串并联 | 第37-38页 |
2.5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高频下分布参数的影响及其控制 | 第39-55页 |
3.1无源器件的高频模型 | 第39-43页 |
3.1.1电阻器的高频模型 | 第39-41页 |
3.1.2电容器的高频模型 | 第41-42页 |
3.1.3电感器的高频模型 | 第42-43页 |
3.2高频下的分布电感 | 第43-48页 |
3.2.1高频下分布电感的来源 | 第43-44页 |
3.2.2高频下分布电感的影响及相关的对策 | 第44-48页 |
3.3缓冲电路 | 第48-51页 |
3.3.1常用缓冲电路介绍 | 第48-50页 |
3.3.2课题采用缓冲电路 | 第50-51页 |
3.4谐振补偿电容的选择 | 第51-52页 |
3.5感应器的选择 | 第52-54页 |
3.6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整体电源的设计 | 第55-78页 |
4.1主回路拓扑 | 第55-56页 |
4.2整流器的控制 | 第56-58页 |
4.3逆变器的控制 | 第58-73页 |
4.3.1逆变器控制策略 | 第58-64页 |
4.3.1.1它激转白激控制方案 | 第59-61页 |
4.3.1.2锁相原理和CD4046 | 第61-63页 |
4.3.1.3相关电路的简单介绍 | 第63-64页 |
4.3.2逆变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64-73页 |
4.3.2.1MOSFET关断损耗的分析 | 第64-66页 |
4.3.2.2MOSFET的驱动电路及实验波形 | 第66-72页 |
4.3.2.3实际采用的MOSFET模块 | 第72-73页 |
4.4过压过流保护电路 | 第73-75页 |
4.5实验结果 | 第75-76页 |
4.6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