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子蒸馏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9页 |
1.1 分子蒸馏技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1.2 分子蒸馏技术理论 | 第10-13页 |
1.2.1 分子平均自由程 | 第10页 |
1.2.2 分子蒸馏原理 | 第10-11页 |
1.2.3 蒸发速率 | 第11-13页 |
1.3 分子蒸馏技术的特点及过程 | 第13-14页 |
1.3.1 分子蒸馏技术的优点 | 第13页 |
1.3.2 分子蒸馏技术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3.3 分子蒸馏过程 | 第14页 |
1.4 分子蒸馏设备 | 第14-17页 |
1.4.1 间歇釜式分子蒸馏器 | 第15页 |
1.4.2 降膜式分子蒸馏器 | 第15页 |
1.4.3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 | 第15-16页 |
1.4.4 离心式分子蒸馏器 | 第16页 |
1.4.5 其它 | 第16-17页 |
1.5 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5.1 医药工业 | 第17页 |
1.5.2 食品工业 | 第17-18页 |
1.5.3 色素的提取和精制 | 第18页 |
1.5.4 石油工业 | 第18-19页 |
1.5.5 蜡工业 | 第19页 |
1.5.6 农药工业 | 第19页 |
1.5.7 其他 | 第19页 |
1.6 分子蒸馏技术理论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1.6.1 蒸发液膜内传质和传热研究 | 第20-24页 |
1.6.1.1 降膜分子蒸馏器 | 第20-21页 |
1.6.1.2 离心式分子蒸馏器 | 第21-22页 |
1.6.1.3 刮膜式分子蒸馏器 | 第22-23页 |
1.6.1.4 液膜厚度和停留时间的测定 | 第23-24页 |
1.6.2 分子蒸馏器中稀薄气体的流动 | 第24-27页 |
1.6.2.1 稀薄气体流动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1.6.2.2 Boltzmann 方程 | 第25页 |
1.6.2.3 Monte Carlo 模拟方法 | 第25-26页 |
1.6.2.4 矩方程方法 | 第26页 |
1.6.2.5 离散速度坐标法 | 第26-27页 |
1.6.3 冷凝过程对分子蒸馏过程的影响 | 第27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分子蒸馏过程中稀薄气体流动研究 | 第29-50页 |
2.1 稀薄气体流动控制方程 | 第29-34页 |
2.1.1 气体流动分析 | 第29-31页 |
2.1.2 气体流动能量守恒 | 第31-32页 |
2.1.3 四矩法 | 第32-34页 |
2.2 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2.3 求解过程 | 第35页 |
2.4 分子蒸馏过程蒸发与冷凝模拟计算 | 第35-44页 |
2.4.1 气体流动的宏观性质分布 | 第36-38页 |
2.4.2 气体流动的微观性质分布 | 第38-41页 |
2.4.2.1 气体分子数密度分布 | 第38-39页 |
2.4.2.2 气体分子速度分布 | 第39-41页 |
2.4.2.3 气体动力学温度分布 | 第41页 |
2.4.3 操作参数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2.4.4 操作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2.5 残留惰性气体对蒸发和冷凝过程的影响 | 第44-48页 |
2.5.1 对分子数密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2 对传质效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2.5.3 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2.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分子蒸馏提取浓缩海狗油功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 第50-62页 |
3.1 海狗油 | 第50-5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3.2.1 材料 | 第51-52页 |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52-54页 |
3.2.2.1 分子蒸馏实验装置 | 第52-53页 |
3.2.2.2 分子蒸馏设备负荷及型号 | 第53-54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54页 |
3.2.4 色谱分析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3.3.1 操作压力和蒸馏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进料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3 刮膜器转速的影响 | 第57页 |
3.3.4 操作比对产品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5 操作级数的影响 | 第58页 |
3.3.6 质量指标 | 第58页 |
3.3.7 分馏曲线 | 第58-59页 |
3.3.8 经济核算 | 第59-61页 |
3.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对乙酰氨基苯乙酸乙酯同分异构体的分子蒸馏研究 | 第62-69页 |
4.1 分离原理 | 第63页 |
4.1.1 同分异构体特性 | 第63页 |
4.1.2 分离效率 | 第63页 |
4.2 材料和实验过程 | 第63-64页 |
4.2.1 材料 | 第63-64页 |
4.2.2 实验 | 第64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4.3.1 同分异构体热分解分析 | 第64-65页 |
4.3.2 操作压力和进料速率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3 预热温度和蒸馏温度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4 操作级数对两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67页 |
4.3.5 重现性实验 | 第67-68页 |
4.3.6 收率的改善 | 第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符号说明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