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21页 |
| ·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走“林纸结合”的道路 | 第9-11页 |
| ·机遇 | 第9页 |
| ·挑战 | 第9-10页 |
| ·发挥地区优势,走“林纸结合”是一条解决原料问题的可行之路 | 第10-1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1-15页 |
| ·沙棘、柠条、红柳良好的生态效益 | 第11-13页 |
| ·沙棘、柠条、红柳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13页 |
| ·沙棘、柠条、红柳在我国 | 第13-15页 |
| ·制浆方法的选择,污水处理以及漂白 | 第15-21页 |
| ·制浆方法的选择 | 第15-16页 |
| ·污水的处理 | 第16-19页 |
| ·漂白工艺的选择 | 第19-21页 |
| 2 实验所需原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 ·沙棘、柠条、红柳纤维形态分析 | 第21页 |
| ·原料 | 第21页 |
| ·试样准备 | 第21页 |
| ·测量 | 第21页 |
| ·沙棘、柠条、红柳化学组成分析 | 第21-22页 |
| ·原料 | 第21页 |
| ·试样准备 | 第21页 |
|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蒸煮实验 | 第22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试样准备 | 第22页 |
| ·蒸煮实验 | 第22页 |
| ·浆得率和硬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原料和浆的红外光谱 | 第22页 |
| ·红外光谱仪 | 第22页 |
|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纸张强度性能的测定及漂白实验 | 第22页 |
| ·物理强度及漂白实验 | 第22页 |
|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主要设备 | 第22-25页 |
| ·蒸煮锅 | 第22-23页 |
| ·打浆机 | 第23页 |
| ·抄片器 | 第23页 |
| ·白度仪 | 第23-25页 |
| 3 沙棘、柠条、红柳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分析 | 第25-28页 |
| ·沙棘、柠条、红柳的纤维形态分析 | 第25页 |
| ·沙棘、柠条、红柳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 ·结论 | 第26-28页 |
| ·纤维形态 | 第26-27页 |
| ·化学组成 | 第27-28页 |
| 4 沙棘、柠条、红柳制浆性能的研究 | 第28-52页 |
| ·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的简介 | 第28-29页 |
| ·蒸煮实验 | 第29-36页 |
|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29页 |
| ·沙棘NaOH-AQ法蒸煮结果与二项式回归结果 | 第29-31页 |
| ·柠条NaOH-AQ法蒸煮结果与二项式回归结果 | 第31-34页 |
| ·红柳NaOH-AQ法蒸煮结果与二项式回归结果 | 第34-36页 |
| ·沙棘、柠条、红柳最佳制浆条件的选取 | 第36-43页 |
| ·沙棘的最佳制浆条件 | 第36-39页 |
| ·柠条的最佳制浆条件 | 第39-42页 |
| ·红柳的最佳制浆条件 | 第42-43页 |
| ·蒸煮各因素对浆得率和硬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对沙棘的讨论 | 第43-44页 |
| ·对柠条的讨论 | 第44页 |
| ·对红柳的分析 | 第44-45页 |
| ·制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第45-49页 |
| ·木素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 ·基团结构的变化 | 第46-49页 |
| ·沙棘、柠条和红柳纸张物理强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 ·沙棘、柠条、红柳的漂白实验 | 第50-52页 |
| ·沙棘HPP漂白 | 第50-51页 |
| ·柠条HPP漂白 | 第51页 |
| ·红柳HPP三段漂白 | 第51-52页 |
| 5 结论及建议 | 第52-56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沙棘、柠条、红柳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方面 | 第52页 |
| ·沙棘、柠条、红柳制浆试验,纸张物理强度试验以及漂白试验 | 第52-53页 |
| ·木素脱除率和红外光谱图 | 第53页 |
| ·论文的意义 | 第53-54页 |
| ·建议 | 第54-56页 |
| ·关于制浆方法的建议 | 第54页 |
| ·有关增强纸张物理强度方面的建议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