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韧皮部卸载的细胞学路径与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5页 |
1 筛管/伴胞复合体(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SE-CC)--韧皮部运输的控制中心 | 第13-14页 |
2 胞间连丝--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 第14-16页 |
3 韧皮部卸载的细胞学路径及机制研究 | 第16-20页 |
·共质体卸载途径 | 第17-18页 |
·质外体卸载途径 | 第18-19页 |
·二种途径的转变 | 第19-20页 |
4 韧皮部卸载的细胞学路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活细胞示踪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 第20-21页 |
·胶体会免疫定位技术(Immunogold staining,IGS) | 第21-22页 |
·微注射技术(Microinjection) | 第22页 |
·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绿色荧光蛋白(GFP) | 第22-23页 |
·多光子荧光成像技术 | 第23页 |
5 结语 | 第23页 |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核桃果皮韧皮部质外体卸出和种皮共质体卸出的证据:结构观察、活细胞荧光示踪和酸性转化酶的亚细胞定位 | 第25-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组织切片技术 | 第26-27页 |
·石蜡切片 | 第26-27页 |
·电镜制片 | 第27页 |
·胞间连丝密度和胞间连丝频率的测定 | 第27页 |
·荧光物质引入及观察 | 第27-28页 |
·CFDA标记 | 第27-28页 |
·组织切片 | 第28页 |
·显微观察 | 第28页 |
·核桃果实酸性转化酶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化学试剂 | 第28页 |
·组织包埋块的制备 | 第28-29页 |
·切片 | 第29页 |
·免疫染色程序 | 第29页 |
·果实细胞壁酸性转化酶的Western Blotring实验 | 第29-30页 |
·核桃果实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 第29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29-30页 |
2 结果 | 第30-51页 |
·组织结构观察 | 第30-35页 |
·肉质果皮可分为外中内三层 | 第30-31页 |
·种皮结构 | 第31-35页 |
·核桃果肉及种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35-43页 |
·果皮组织筛管/伴胞复合体及其周围壁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35页 |
·各种薄壁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35页 |
·种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35-43页 |
·核桃果皮韧皮部SE-CC复合体与周围细胞在组织上是共质体隔离的,而种皮韧皮部SE-CC复合体与周围细胞存在明显的共质体联系 | 第43页 |
·肉质果皮中CF被限制在韧皮部内,但在种皮内CF通过胞间连丝扩散至周围薄壁细胞中 | 第43-49页 |
·在核桃果实发育中检测到60KD的酸性转化酶,并定位于共质体隔离的SE-CC复合体及薄壁细胞中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5页 |
·核桃果实的结构特征 | 第51页 |
·关于中、内果皮的维管束分布 | 第51页 |
·核桃果实的结构特征与隔离现象 | 第51页 |
·核桃果皮韧皮部中SE-CC复合体与周围细胞在组织上是共质体隔离的,而种皮韧皮部SE-CC复合体与周围细胞存在明显的的共质体联系 | 第51-55页 |
第三章 核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组织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核桃果实发育动态 | 第55-56页 |
·核桃果肉糖含量的变化 | 第56页 |
·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第56-57页 |
·淀粉酶 | 第56页 |
·酸性转化酶 | 第56页 |
·蔗糖合酶(SS)及蔗糖磷酸合酶(SPS) | 第56-57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