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6页 |
| ·中国氮肥施用现状及生态环境效应 | 第8-12页 |
| ·中国北方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第12-17页 |
|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残留硝态氮的生物有效性 | 第17-19页 |
| ·地下水氮污染源分析 | 第19-22页 |
| ·农田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消减途径 | 第22-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作物利用及其后效 | 第28-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两种作物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利用的差异 | 第53-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 ·讨论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小麦不同生育期利用土壤硝态氮深度研究 | 第63-7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68-71页 |
| 第六章 玉米对土壤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利用 | 第71-8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5-78页 |
| ·讨论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第七章 夏季休闲与种植对土壤残留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 第81-10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9页 |
| ·讨论 | 第99-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102-10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 ·讨论 | 第103-107页 |
| ·展望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