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言 | 第1-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页 |
| ·研究目标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 第二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及其现状 | 第10-19页 |
| ·改革开放前信用社管理体制与发展 | 第10-12页 |
|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初创时期 | 第10-11页 |
| ·农村信用社事业曲折多难的发展时期 | 第11-12页 |
| ·改革开放后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探索 | 第12-16页 |
|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信用社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突破 | 第12-14页 |
| ·九十年代中期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 第14-15页 |
| ·加入WTO后信用社的改革力度明显增大 | 第15-16页 |
|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成效 | 第16-19页 |
| ·基本的监管和行业管理框架已经形成 | 第16-17页 |
|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WTO后的金融业与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 第19-26页 |
| ·国外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压力 | 第19-20页 |
| ·国内外银行在经营上的差异分析 | 第20-21页 |
| ·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 ·组织管理体系问题 | 第21-22页 |
| ·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 | 第22页 |
| ·信用社自身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 | 第22-24页 |
|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要尽快适应WTO带来的变化 | 第24-26页 |
| ·合作金融地位日益增强 | 第24页 |
| ·国内银行网点的收缩为信用社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 第24-25页 |
| ·加入WTO对农村信用社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原动力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借鉴国外合作金融经验,进行体制创新 | 第26-34页 |
| ·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及实践评价 | 第26-28页 |
| ·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理论误区 | 第26-27页 |
| ·行社脱钩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评价 | 第27-28页 |
| ·国外合作金融模式和经验 | 第28-32页 |
| ·美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 | 第28-29页 |
| ·德国的合作金融管理体制 | 第29-31页 |
| ·日本合作金融的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 ·国外合作金融管理体制及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 第32-34页 |
| ·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合作制的办社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 | 第32页 |
| ·在坚持合作制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实行商业化经营 | 第32页 |
| ·加快信用社整体服务能力建设 | 第32-33页 |
| ·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社管理体制 | 第33页 |
| ·要积极为信用社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 第33页 |
| ·尽快制定合作金融的管理法规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改善经营观念,加强内部管理 | 第34-43页 |
| ·增强市场经济理念,加大内部改革 | 第34-36页 |
| ·积极开展人力资源规划 | 第34-35页 |
| ·按市场机制选拔与培训信用社员工 | 第35页 |
| ·注重对业绩的考核 | 第35页 |
| ·关注绩效与薪酬对信用社职工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改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 | 第36页 |
| ·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 | 第36-38页 |
| ·完善激励机制,以制度留住人才 | 第36-37页 |
| ·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以环境留住人才 | 第37页 |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感情留住人才 | 第37-38页 |
| ·加强人才培养,为未来储备人才 | 第38页 |
| ·使用合适的人才,把工作从谋生的手段变为事业 | 第38页 |
| ·引进管理及服务品种,促进管理规范化 | 第38-40页 |
| ·依法治社,对责任追究制度化、程序化 | 第40-41页 |
| ·组织结构控制 | 第40页 |
| ·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控制 | 第40页 |
| ·业务控制 | 第40页 |
| ·会计制度控制 | 第40-41页 |
| ·授权审批制度控制 | 第41页 |
| ·道德规范控制 | 第41页 |
| ·实施技术和业务创新 | 第41-43页 |
| ·加强金融工具创新 | 第41-42页 |
| ·经营业务创新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