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对当今中国画教育的启示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一、 导论 | 第5-6页 |
| 二、 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启示 | 第6-20页 |
| (一) 宋代画院概述 | 第6-7页 |
| (二) 从赵佶谈起 | 第7-9页 |
| (三) 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 | 第9-12页 |
| (四) 课程设置 | 第12-14页 |
| (五) “形似”与“格法” | 第14-18页 |
| (六) 标准问题 | 第18-19页 |
| 1 考试标准 | 第18页 |
| 2 审美标准 | 第18-19页 |
| (七) 宋代画院教育之弊端 | 第19-20页 |
| 1 以统治阶级(皇帝)的好尚、旨趣为价值取向 | 第19-20页 |
| 2 对“形似”、“格法”的过分强调 | 第20页 |
| 三、 当今中国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 第20-24页 |
| (一) 以素描造型为主的中国画基础训练 | 第21页 |
| (二) 考试制度的单一模式 | 第21页 |
| (三) 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性 | 第21-22页 |
| (四)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 第22-23页 |
| (五) 艺术审美标准的丧失 | 第23-24页 |
| 四、 构筑二十一世纪新的中国画教育思路 | 第24-30页 |
| (一) 对学院式教育体制应持的态度 | 第24页 |
| (二) 中国画教育面对的现实 | 第24-25页 |
| (三) 新的中国画教育建构的方向 | 第25-26页 |
| (四) 中国画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26-28页 |
| 1 文化的继承者 | 第26-27页 |
| 2 文化的发展者 | 第27-28页 |
| 3 文化的传播者 | 第28页 |
| (五) 中国画教育的培养模式 | 第28-29页 |
| 1 课程设置 | 第28-29页 |
| 2 考试制度 | 第29页 |
| (六) 当今中国画教育面临的尴尬局面 | 第29-30页 |
| 五、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