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及本质特征 | 第13-21页 |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 第14-16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及其本质特征 | 第16-21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农业产业化兴起的必然性 | 第16-17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第21-27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第21-22页 |
·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应对加入 WTO 的挑战 | 第22-23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 第23-24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 | 第23-24页 |
·农业产业化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 第24页 |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 第24-25页 |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模式 | 第27-31页 |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 | 第27-28页 |
·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 第28-29页 |
·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农户 | 第29页 |
·主导产业带动型; 主导产业+基地农户 | 第29-30页 |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闽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47页 |
·闽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 第31-36页 |
·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化布局 | 第31-32页 |
·确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 第32-33页 |
·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 第33-34页 |
·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第34页 |
·市场营销渠道不断拓展,营销队伍日益壮大 | 第34-35页 |
·“订单农业”及农庄经济有了新发展 | 第35页 |
·产品品牌化建设取得突破 | 第35-36页 |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发展 | 第36页 |
·闽东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条件分析 | 第36-38页 |
·独特的区位优势 | 第36-37页 |
·优越的资源优势 | 第37页 |
·多样化的丰富的绿色产品优势 | 第37-38页 |
·政策优势 | 第38页 |
·闽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38-47页 |
·农业产业化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38-42页 |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根本保障 | 第39页 |
·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科技进步机制相互脱节 | 第40页 |
·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0-42页 |
·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有限 | 第42页 |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 | 第42-44页 |
·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知名品牌 | 第44-45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足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闽东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与对策 | 第47-64页 |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着力建设龙头企业 | 第48-53页 |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 | 第48-49页 |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完善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 | 第50页 |
·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 | 第50页 |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带动能力 | 第50-53页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确立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和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 第53-55页 |
·因地制宜确立闽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 第53-54页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基地 | 第54-55页 |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 第55-56页 |
·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品牌建设,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 | 第56-59页 |
·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水平 | 第56-57页 |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 第57页 |
·实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 第57-58页 |
·创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 | 第58-59页 |
·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农产品深加工 | 第59-60页 |
·改造重组国有老企业,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 第59页 |
·通过招商引资,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向度 | 第59-60页 |
·拓宽并深化宁台合作 | 第60-61页 |
·以“合作示范园区”为基础,创新全面合作机制 | 第60-61页 |
·确定宁台农业合作重点 | 第61页 |
·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农民和企业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 第61-64页 |
·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 第61-62页 |
·明确政府职能,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与规范 | 第62-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 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