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与人体系统建模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 ·研究方法分析与比较 | 第18-22页 |
| ·实验法 | 第18-20页 |
| ·解析法 | 第20-21页 |
| ·数值计算与FDTD法 | 第21-2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电磁场生物效应概述 | 第25-35页 |
|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 | 第25-31页 |
| ·生物组织的电磁属性 | 第25-26页 |
| ·热效应与非热效应 | 第26-28页 |
|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机理 | 第28-31页 |
| ·电磁辐射剂量学参数 | 第31-33页 |
| ·非电离辐射卫生安全标准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 | 第35-56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 第35-38页 |
| ·数值色散及稳定性条件 | 第38-39页 |
| ·吸收边界条件 | 第39-46页 |
| ·Mur吸收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 ·PML完全匹配层 | 第40-42页 |
| ·N-GPML吸收边界条件 | 第42-46页 |
| ·近场至远场的转换 | 第46-51页 |
| ·细导线FDTD方法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人体模型的建模 | 第56-63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人体建模方法 | 第56-58页 |
| ·加权平均转换法 | 第58-59页 |
| ·三维旋转人头模型 | 第59-60页 |
| ·未成年人人头模型的获取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手机与人体相互作用FDTD仿真软件 | 第63-75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模块结构及其功能 | 第63-67页 |
| ·几个关键性问题的处理 | 第67-72页 |
| ·截断边界 | 第67-68页 |
| ·近区场的计算 | 第68-69页 |
| ·SAR与辐射吸收比的计算 | 第69-71页 |
| ·天线辐射方向图 | 第71-72页 |
| ·算法的实验检验 | 第72-73页 |
| ·软件运行与数据输出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单极天线手机的数值模拟 | 第75-90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单极天线手机的数学模型 | 第76-78页 |
| ·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 ·电磁辐射剂量 | 第78-79页 |
| ·单极天线与人体系统方向图 | 第79-81页 |
| ·成人与未成年人的比较 | 第81-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七章 螺旋天线手机的数值模拟 | 第90-101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螺旋天线手机的数学模型 | 第90-92页 |
| ·模型检验 | 第92-93页 |
| ·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 ·电磁辐射剂量 | 第93-95页 |
| ·螺旋天线与人体系统方向图 | 第95-96页 |
| ·螺旋天线与单极天线的比较研究 | 第96-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