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物理学论文--理论生物物理学论文--生物结构理论论文

端粒DNA四重折叠结构的检测及其动力学性质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5页
 1.端粒研究概况第15-26页
   ·端粒的研究历史第15页
   ·端粒DNA第15-17页
     ·端粒序列的测定第15-16页
     ·端粒序列的组成第16页
     ·端粒的功能第16-17页
     ·端粒相关蛋白第17-19页
     ·端粒结合蛋白第17-18页
       ·双链结合蛋白及其功能第17页
       ·单链结合蛋白及其功能第17-18页
     ·招募蛋白第18-19页
     ·端粒酶第19-22页
     ·端粒酶的结构第19-20页
       ·端粒酶的RNA部分第19-20页
       ·端粒酶的催化亚基第20页
     ·端粒酶相关蛋白第20-21页
     ·端粒酶的功能第21-22页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肿瘤的关系第22-26页
     ·端粒的缩短第22-23页
     ·端粒的延长第23-24页
     ·衰老与肿瘤第24-26页
       ·细胞衰老及永生化的端粒假说第24页
       ·端粒酶与肿瘤治疗第24-26页
         ·反义核苷酸及肽核酸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第24页
         ·核酶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第24-25页
         ·逆转录酶抑制剂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第25页
         ·通过抑制端粒酶底物来抑制端粒酶活性第25-26页
 2.端粒DNA结构的研究进展第26-41页
     ·G—quadruplex的研究进展第26-34页
     ·G:G配对第26-27页
     ·G—quartet的发现第27-28页
     ·G—quadruplex的种类第28-29页
     ·G—quadruplex的特点第29-31页
       ·链的极性第29页
       ·碱基的构象第29-30页
       ·G—quartet的loop环第30-31页
     ·G—quadruplex的离子选择性第31-32页
     ·与G-quadruplex作用的药物第32-34页
   ·i—motif结构的研究进展第34-41页
     ·i—motif的研究历史第35页
     ·i—motif的种类第35-36页
     ·i—motif性质第36-39页
       ·loop,groove第36-37页
       ·对称性第37页
       ·拓扑性第37-38页
       ·稳定性第38-39页
     ·生物学意义第39-41页
 3.DNA结构的研究方法第41-43页
   ·X-射线晶体衍射第41页
   ·核磁共振(NMR)第41页
   ·圆二色光谱法(CD)第41-42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第42-43页
     ·基本原理第42页
       ·Biacore工作原理第42页
     ·Biacore的优越性第42-43页
     ·SPR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第43页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3-45页
第二章 单链结合蛋白检测四重折叠结构的形成第45-73页
   ·引言第45-46页
   ·材料和方法第46-55页
     ·仪器装置第46页
     ·实验材料第46-47页
       ·DNA序列合成第46页
       ·蛋白质和酶第46页
       ·芯片第46-47页
       ·试剂盒第47页
       ·同位素操作第47页
     ·试剂溶液及配方第47-48页
     ·实验方法第48-55页
       ·四重折叠的电泳检测第48-50页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第48-49页
         ·合成DNA的放射性标记与纯化第49页
         ·四重折叠的非变性电泳第49-50页
         ·放射自显影第50页
       ·四重折叠的HPLC检测第50页
       ·交联DNA的制备与检测第50-52页
         ·DNA的紫外交联第50-51页
         ·交联DNA的分离第51页
         ·交联DNA的纯化第51-52页
         ·交联DNA的标记第52页
         ·交联DNA的检测第52页
       ·凝胶迁移第52页
       ·G链和C链的熔解实验第52-53页
       ·C链的pH滴定实验第53页
         ·缓冲液的酸碱滴定第53页
         ·C链的酸碱滴定第53页
       ·CM5芯片修饰成SA芯片第53-54页
       ·DNA在芯片上的固定第54页
       ·单链结合蛋白检测四重折叠结构的形成第54-55页
         ·.SSB检测G—quadruplex的形成第54页
         ·.SSB检测i—motif的形成第54-55页
   ·实验结果第55-66页
     ·E.coli单链结合蛋白(SSB)检测G链四重折叠第55-61页
       ·SSB只和单链结合,而不结合四重折叠结构第55页
       ·DNA在芯片上的固定第55-58页
       ·溶液状态下,(TTAGGG)_4形成结构的证明第58-59页
         ·电泳实验第58页
         ·熔解实验第58-59页
       ·单链结合蛋白(SSB)检测(TTAGGG)_4形成四重折叠结构第59-61页
     ·E.coli单链结合蛋白(SSB)检测C链四重折叠第61-66页
       ·(CCCTAA)_4在溶液中形成结构的证明第61-64页
         ·熔解实验第61页
         ·(CCCTAA)_4的pH滴定实验第61-63页
         ·(CCCTAA)_4的凝胶过滤实验第63-64页
       ·单链结合蛋白(SSB)检测(CCCTAA)_4形成四重折叠结构第64-66页
   ·讨论第66-73页
     ·探针的选择第66-67页
     ·SPR技术对结构的研究第67-70页
     ·固定DNA的性质第70-71页
     ·二级结构引起的DNA芯片的假阴性问题第71-73页
       ·DNA芯片技述的发展与应用第71-72页
       ·二级结构引起的假阴性问题第72-73页
第三章 四重折叠结构的动力学性质研究第73-93页
   ·引言第73-74页
   ·材料和方法第74-79页
     ·实验材料第74页
     ·实验方法第74-79页
       ·折叠和解折叠动力学常数测定的理论推导第74-79页
       ·DNA在芯片上的固定第79页
       ·G链和C链的动力学常数测定第79页
   ·实验结果第79-88页
     ·互补链杂交检测四重折叠结构第79-80页
     ·互补链杂交测定折叠和解折叠速率常数第80-84页
     ·不同序列的DNA的选择与形成结构的证明第84-88页
       ·凝胶电泳实验第84-85页
       ·熔解实验第85-86页
       ·四个不同序列DNA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第86-88页
   ·讨论第88-93页
     ·芯片上DNA形成四重折叠结构的定性检测第88页
     ·四重折叠结构的动力学研究方法第88-90页
     ·动力学常数的生物学意义第90页
     ·固定DNA的性质改变第90页
     ·loop和碱基组成对稳定性的影响第90-91页
     ·技术的拓展应用第91-93页
研究总结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9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糊理论在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篇:嵌入式实时进程管理及其对实时数据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