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8页
 第一节 引言第11-13页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3-15页
  一、研究范畴和研究主旨第13-14页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三节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综述第15-48页
  一、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综述第15-32页
  二、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践综述第32-38页
  三、城市个体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综述第38-45页
  四、城市群体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综述第45-46页
  五、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机制第46-48页
第二章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第48-89页
 第一节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第48-77页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第48-50页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第50-55页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第55-59页
  四、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第59-66页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第66-77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影响因素第77-87页
  一、东北地区古代城市间歇性、不平衡性特征与影响因素第77-78页
  二、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地域隔离特征与影响因素第78-79页
  三、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差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第79-87页
 第三节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总体结论第87-89页
第三章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第89-133页
 第一节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第89-120页
  一、西方资本主义初步输入的近代前期第89-94页
  二、西方资本主义深入影响的近代中期第94-119页
  三、社会经济跌荡的近代后期第119-120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第120-129页
  一、地理环境影响第120-121页
  二、地缘政治影响第121页
  三、文化观念影响第121-122页
  四、社会制度影响第122-123页
  五、交通方式影响第123-126页
  六、社会经济影响第126-128页
  七、战争因素影响第128-129页
 第三节 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特征与形态模式第129-133页
  一、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特征第129-131页
  二、东北地区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模式第131-133页
第四章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第133-184页
 第一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进程第133-144页
  一、中央计划经济城市整体空间重构时期第133-139页
  二、改革开放后城市外部空间快速拓展时期第139-142页
  三、二十一世纪城市稳定发展内部空间美化时期第142-144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动力理论和影响因素第144-152页
  一、动力理论第144-146页
  二、影响因素第146-152页
 第三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总体结论与基本形态第152-154页
  一、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结论第152-153页
  二、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形态第153-154页
 第四节 东北地区现代城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第154-184页
  一、环辅放射状城市第154-163页
  二、团块状城市第163-168页
  三、线形城市第168-175页
  四、分散组合形城市第175-184页
第五章 新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与发展战略第184-228页
 第一节 新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184-192页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184-186页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186-188页
  三、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188-190页
  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190-192页
 第二节 新时期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第192-205页
  一、现代城市可持续空间形态发展理论第192-198页
  二、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对策第198-205页
 第三节 新时期城市群体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第205-228页
  一、现代城市群体空间形态发展理论第205-210页
  二、组合城市——微观整合第210-214页
  三、都市区——中观调整第214-223页
  四、大都市带——宏观跨越第223-228页
结论第228-232页
 一、基本结论第228-230页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不足第230-232页
参考文献第232-243页
后记第243-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唑酮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及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下一篇:T2/QBe2爆炸复合界面结合层内形变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