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1 引言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CO_2腐蚀 | 第15-17页 |
| ·CO_2/H_2S腐蚀 | 第17页 |
| ·流场对于内腐蚀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难点 | 第19页 |
| ·主要内容简介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2 酸性天然气管道内腐蚀模型与流体计算模型 | 第22-30页 |
| ·腐蚀模型 | 第22-25页 |
| ·CO_2腐蚀模型 | 第22-24页 |
| ·H_2S腐蚀模型 | 第24页 |
| ·CO_2/H_2S腐蚀模型 | 第24-25页 |
| ·多相流模型 | 第25-27页 |
| ·体积分数方程 | 第25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25-26页 |
| ·动量方程 | 第26-27页 |
| ·能量方程 | 第27页 |
| ·湍流模型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内腐蚀模型与流体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0-38页 |
| ·单独CO_2存在下管道腐蚀模型与流体计算模型(徐深集气站6-3模型) | 第30-33页 |
| ·平均内腐蚀率预测模型 | 第30-32页 |
| ·流体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 ·CO_2/H_2S共存下管道内腐蚀模型与流体计算模型(川东A线起始处H_2S/CO_2腐蚀模型) | 第33-37页 |
| ·平均内腐蚀率预测模型 | 第34-35页 |
| ·流体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单独CO_2存在下管道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8-58页 |
| ·管道腐蚀率的预测 | 第38-41页 |
| ·原始工况的还原模拟 | 第38-40页 |
| ·不同温度及CO_2分压对管线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管道内流场的预测 | 第41-55页 |
| ·原始工况的还原模拟 | 第41-43页 |
| ·重点管段处(弯头及T形管)不同CO_2分压下管道内壁流场分析 | 第43-51页 |
| ·重点管段处(弯头及T形管)不同CO_2分压下管道内壁流场分析 | 第51-54页 |
| ·流场对冲蚀速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5 CO_2/H_2S共存下管道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 ·管道腐蚀率的预测 | 第58-60页 |
| ·原始工况的还原模拟 | 第58页 |
| ·不同温度及H_2S分压对管线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58-60页 |
| ·管道内流场的预测 | 第60-69页 |
| ·原始工况的还原模拟 | 第60-63页 |
| ·不同流场参数下管段内壁分析 | 第63-66页 |
| ·流场对冲蚀速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作者简历 | 第76-8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