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及其实践研究
绪论 | 第1-8页 |
1 高校后勤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8-12页 |
·高校后勤的界定 | 第8页 |
·高校后勤的工作范围 | 第8-9页 |
·高校后勤的作用 | 第9页 |
·高校后勤的形成 | 第9-10页 |
·高校后勤的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2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分析 | 第12-26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15-17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 第15-16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原则 | 第16-17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 第17-20页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社会化要点 | 第17-18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涵义 | 第18-20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本质特征 | 第20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 第20-23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容 | 第20-22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 第22-23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实条件 | 第23-26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 | 第23-24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可行性 | 第24-26页 |
3 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26-35页 |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及其分析 | 第26-29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史回顾 | 第27-29页 |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成效 | 第29-30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 第29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 第29-30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 第30页 |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借鉴 | 第30-35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美国模式” | 第30-31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德国模式” | 第31-32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日本模式” | 第32-33页 |
·国外后勤模式的启示 | 第33-35页 |
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及其对策 | 第35-45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 | 第35-38页 |
·思想观念问题 | 第35-36页 |
·内部管理和体制层面的问题 | 第36页 |
·改革的区域性问题 | 第36页 |
·改革的理论支撑问题 | 第36页 |
·后勤企业的教育属性问题 | 第36-37页 |
·高校后勤实体的法人地位问题 | 第37页 |
·后勤人才问题 | 第37页 |
·经济支撑问题 | 第37-38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选择 | 第38-42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逻辑进程 | 第38-39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39-42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研究 | 第42-45页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的措施保证 | 第42-43页 |
·改革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43-45页 |
5 江苏工业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45-61页 |
·江苏工业学院后勤系统概况 | 第45-47页 |
·学院原有后勤的服务范围 | 第46页 |
·现有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机构设置和业务范围 | 第46-47页 |
·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回顾 | 第47-53页 |
·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指导思想 | 第47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 第47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47-50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骤 | 第50-51页 |
·后勤改革的主要做法 | 第51-53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53-55页 |
·理顺了关系,提高了效率 | 第53页 |
·人事制度改革使得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明显增强 | 第53页 |
·改革使职工的服务观念、服务方式明显改善 | 第53-54页 |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第54-55页 |
·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55-57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仍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措施保障 | 第56-57页 |
·江苏工业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设计 | 第57-61页 |
·方案的总体目标 | 第57页 |
·企业法人构建的理论探析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