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幌子的设计美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幌子概说 | 第13-19页 |
·幌子的产生与流变 | 第13-15页 |
·幌子的含义 | 第13页 |
·幌子的产生与衍变 | 第13-15页 |
·幌子的基本类型 | 第15-17页 |
·写实型幌子 | 第15-16页 |
·写意型幌子 | 第16-17页 |
·幌子的社会功能 | 第17-19页 |
·导引标识的功能 | 第17页 |
·广告宣传的功能 | 第17页 |
·艺术装饰的功能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形式层:表象的感官感染 | 第19-30页 |
·形的渲染 | 第19-24页 |
·程式性 | 第19-21页 |
·简约概括性 | 第21-22页 |
·生动悦目性 | 第22-24页 |
·色的渲染 | 第24-26页 |
·鲜明性 | 第24-25页 |
·单纯性 | 第25-26页 |
·材的渲染 | 第26-27页 |
·幌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意象层:符号的寓意传达 | 第30-42页 |
·艺术中符号的本质与特征 | 第30-31页 |
·符号的含义 | 第30-31页 |
·符号的种类 | 第31页 |
·艺术符号的本质 | 第31页 |
·幌子的符号性 | 第31-34页 |
·幌子的符号特征 | 第32-33页 |
·幌子是一种艺术符号 | 第33-34页 |
·符号的寓意传达 | 第34-42页 |
·形的寓意传达 | 第34-37页 |
·色的寓意传达 | 第37-38页 |
·文字的寓意传达 | 第38-42页 |
第五章 意境层:形意的生动交融 | 第42-50页 |
·意境的含义与特征 | 第42页 |
·幌子的意境美 | 第42-50页 |
·美善相兼的原则 | 第43-44页 |
·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 第44-45页 |
·浓郁的写意内涵 | 第45-46页 |
·活泼的生命情调 | 第46-48页 |
·强烈的整体韵律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应用 | 第50-57页 |
·总结 | 第50-51页 |
·应用 | 第51-54页 |
·取其形 | 第51-53页 |
·延其意 | 第53-54页 |
·传其神 | 第54页 |
·后续性研究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