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5页 |
一、 空白论的哲学基础及思想渊源 | 第5-10页 |
(一) 空白论的哲学起点是道家之“有无相生”、“虚实统一”的宇宙观 | 第5-7页 |
(二) 魏晋玄学之“贵无”思想促进了文艺理论家对艺术空白的自觉追求 | 第7-8页 |
(三) 禅宗之“顿悟”对艺术空白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成作用 | 第8-10页 |
二、 “空白”的内在意蕴 | 第10-15页 |
1 “空白”之中形象丰富、意味隽永 | 第11-13页 |
2 “空白”之处文气贯注,气韵生动 | 第13-15页 |
三、 “空白”的创造与实现 | 第15-21页 |
化虚为实 | 第16-18页 |
以实生虚 | 第18-21页 |
四、 “空白”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 | 第21-24页 |
结语 | 第24-26页 |
注释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致谢 | 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