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主动网安全问题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相关研究领域及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保护通讯安全的研究 | 第17页 |
·保护运行主机的研究 | 第17-19页 |
·保护移动代码的研究 | 第19-23页 |
·主动协议安全性研究 | 第23页 |
·特殊安全问题的研究 | 第23页 |
·本文的贡献 | 第23-24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第26-48页 |
·主动网知识介绍 | 第26-30页 |
·主动网的层次结构 | 第26-27页 |
·主动式路由器结构 | 第27-29页 |
·主动报文处理流程 | 第29-30页 |
·主动网安全问题 | 第30-37页 |
·主动网的安全性问题分类 | 第30页 |
·移动代码系统的安全需求 | 第30-31页 |
·移动代码系统的安全问题 | 第31-33页 |
·移动代码系统的保护方案 | 第33-37页 |
·密码学基础知识 | 第37-47页 |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 第37-40页 |
·电子现金技术基础 | 第40-46页 |
·多方安全计算基础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移动代码加密技术研究 | 第48-79页 |
·移动代码加密技术研究背景 | 第48-51页 |
·移动代码加密技术研究现状 | 第51-58页 |
·基于布尔电路复杂性的交互式盲计算方案 | 第51-53页 |
·基于函数同构和重建技术的方案 | 第53-56页 |
·基于代码控制流和数据流变换的方案 | 第56-57页 |
·移动代码加密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 | 第57页 |
·移动代码加密技术的研究难点 | 第57-58页 |
·基于部分迭代加密计算的移动代码保护技术 | 第58-78页 |
·PICC的基本概念 | 第59-60页 |
·PICC形式化模型 | 第60-62页 |
·PICC的工作流程 | 第62-63页 |
·GARBLE和EVAL的算法描述 | 第63-68页 |
·PICC的实例分析 | 第68-72页 |
·PICC的安全性分析 | 第72-77页 |
·基于对称加密的通用加密布尔电路构造模型 | 第77-78页 |
·加密布尔电路的加密输出可作为安全计算的轨迹证明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移动数字签名技术研究 | 第79-93页 |
·静态数字签名特征分析 | 第79-82页 |
·静态数字签名的需求 | 第79-80页 |
·静态数字签名的类别 | 第80-81页 |
·经典静态数字签名方案 | 第81-82页 |
·移动数字签名特征分析 | 第82-88页 |
·移动数字签名的需求 | 第82-83页 |
·计算的链接性问题研究 | 第83-84页 |
·面向对象的加密体制 | 第84-86页 |
·移动数字签名的形式化模型 | 第86-88页 |
·TOMAS SANDER “UNDETACHABLE SIGNATURE”方案的改进 | 第88页 |
·基于加密布尔电路的移动数字签名方案 | 第88-92页 |
·基于加密布尔电路的移动数字签名方案描述 | 第88-89页 |
·基于加密布尔电路的移动数字签名方案实例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主动网柔性安全组播机制研究 | 第93-106页 |
·传统安全组播存在的问题 | 第93页 |
·柔性安全组播方案的实现 | 第93-99页 |
·总体框架特点 | 第93-94页 |
·最小安全假设 | 第94-95页 |
·相关符号及代码片段定义 | 第95页 |
·组播协议的动态发布过程 | 第95-99页 |
·相关协议的形式化描述及安全性分析 | 第99-104页 |
·AAATP协议描述及安全性分析 | 第99-100页 |
·ANSNP协议描述及安全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AMMJP协议描述及安全性分析 | 第102页 |
·PTP协议描述及安全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非法组用户的身份揭示 | 第103-104页 |
·组播协议的密钥管理效率分析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PICC虚拟机的实现 | 第106-125页 |
·PICC的模拟实验环境 | 第106-107页 |
·PICC虚拟机体系结构 | 第107-108页 |
·PICC虚拟机工作流程 | 第108-111页 |
·PICC虚拟机核心模块 | 第111-115页 |
·GARBLE模块工作流程 | 第111-113页 |
·EVAL模块工作流程 | 第113-115页 |
·PICC虚拟机核心数据结构 | 第115-119页 |
·PICC虚拟机关键处理算法 | 第119-123页 |
·PICC虚拟机的用户界面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今后的工作 | 第125-127页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今后的研究工作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5-136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参与科研情况 | 第136-137页 |
鸣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