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9页 |
|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现状 | 第16-20页 |
|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现状 | 第20-34页 |
| ·沥青混合料设计 | 第34-39页 |
| ·本研究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39-45页 |
| ·设计沥青路面思想 | 第39-43页 |
| ·本论文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 ·本论文的资助背景 | 第44-45页 |
| 第二章 设计沥青路面结构 | 第45-78页 |
|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理念 | 第45-47页 |
| ·设计沥青路面结构 | 第47-69页 |
| ·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与分类 | 第48页 |
| ·我国沥青路面典型(推荐)结构 | 第48-49页 |
| ·路面结构层寿命匹配概念 | 第49-50页 |
| ·现行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寿命匹配状况分析 | 第50-69页 |
| ·林齐试验路不同路面结构类型使用情况10年跟踪调查 | 第69-77页 |
| ·试验路情况介绍 | 第69-73页 |
| ·试验路的技术效果 | 第73-76页 |
| ·试验路十年跟踪调查的一些结论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三章 设计沥青混合料 | 第78-94页 |
| ·设计沥青混合料思想的提出 | 第78-82页 |
|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现状 | 第82-92页 |
| ·沥青混合料设计的经典方法 | 第82-87页 |
| ·沥青混合料设计的现代方法 | 第87-92页 |
| ·对设计沥青混合料的进一步认识 | 第92-94页 |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 第94-103页 |
| ·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 第94-102页 |
| ·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分析的早期有限元方法 | 第95-98页 |
| ·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分析有限元方法的发展 | 第98-102页 |
| ·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分析有限元法存在的问题 | 第102-103页 |
| 第五章 离散单元方法用于沥青混合料设计和评价 | 第103-130页 |
| ·离散单元方法(DEM) | 第103-110页 |
| ·DEM的使用方法 | 第110-126页 |
| ·一些问题的说明 | 第110-113页 |
| ·颗粒单元集成的规则 | 第113-115页 |
| ·用空隙率控制颗粒集成试件的紧密程度 | 第115-117页 |
| ·边界条件 | 第117页 |
| ·接触模式 | 第117-126页 |
| ·应用DEM模拟沥青路面及材料的力学行为 | 第126-130页 |
| 第六章 设计沥青混合料的DEM方法 | 第130-150页 |
| ·基于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微观结构边界条件 | 第131-134页 |
| ·DEM用于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精度评价 | 第134-138页 |
| ·DEM结果与理论解的比较 | 第134-136页 |
| ·DEM精度的试验验证 | 第136-138页 |
| ·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数字方法 | 第138-150页 |
| ·应用PFC2d实现沥青混合料可视化设计 | 第138-140页 |
| ·用虚拟试验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类型 | 第140-143页 |
| ·用虚拟试验的方法评价集料棱角性的影响 | 第143-147页 |
| ·用虚拟试验的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影响 | 第147-150页 |
| 第七章 设计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 | 第150-179页 |
|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 | 第150-168页 |
|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评价 | 第150-162页 |
| ·水泥路面维修方案制定 | 第162-163页 |
| ·加铺层厚度设计 | 第163-168页 |
| ·设计沥青加铺层材料 | 第168-175页 |
| ·沥青含量对混合料抗剪能力影响的虚拟试验分析 | 第168-170页 |
| ·设计富沥青含量骨架型沥青混合料(FAC) | 第170-175页 |
| ·防治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技术措施 | 第175-177页 |
|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试验路的性能评价 | 第177-17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79-1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1-186页 |
|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86-187页 |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