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1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含吡啶主体及其应用 | 第9-20页 |
| ·吡啶基冠醚 | 第9-15页 |
| ·其它含吡啶大环 | 第15-20页 |
| ·溶液酸碱度调控的分子机器 | 第20-30页 |
| ·基于冠醚的酸碱调控分子机器 | 第20-25页 |
| ·基于其它大环主体的酸碱调控分子机器 | 第25-29页 |
| ·酸碱调控分子机器的应用 | 第29-30页 |
| ·小结和展望 | 第30页 |
|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DP30C10与DAP衍生物的络合及酸碱调控 | 第31-42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 ·DP30C10的合成 | 第32-33页 |
| ·客体DAP衍生物的合成 | 第33-37页 |
| ·溶液酸碱调控的分子梭 | 第37-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DP30C10的合成 | 第39-40页 |
| ·DAP衍生物2.7的合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以DP24C8为主体的聚轮烷合成及酸碱调控运动与过渡金属可逆交联 | 第42-56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 ·主体DP24C83.1与聚合单体二级胺盐客体3.2之间的络合研究 | 第43-45页 |
| ·聚轮烷的合成 | 第45页 |
| ·聚轮烷的表征与分析 | 第45-50页 |
| ·基于聚轮烷的酸碱调控分子机器运动 | 第50-51页 |
| ·基于聚轮烷的金属离子可逆交联 | 第51-54页 |
|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 ·位阻3.3的合成 | 第54页 |
| ·主体DP24C8的合成 | 第54-55页 |
| ·聚合物3.4的合成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基于双吡啶冠醚的三桥大环主体与相应轮烷的合成探索 | 第56-67页 |
| ·引言 | 第56-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 ·DP24C8与二环己甲基二级胺盐的识别 | 第58-59页 |
| ·DP30C10与3,5-二叔丁基苄基paraquat盐的识别 | 第59页 |
| ·DP24C8、DP30C10 二稀经衍生物的合成与大环三桥主体合成尝试 | 第59-61页 |
| ·基于DP24C8、DP30C10大环三桥主体的[2]轮烷合成尝试 | 第61-62页 |
| ·实验部分 | 第62-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页 |
| ·DP24C8和DP30C10双烯烃衍生物4.5、4.6的合成 | 第62-64页 |
| ·基于DP24C8和DP30C10为骨架的三桥大环主体4.7和4.8的尝试合成 | 第64页 |
| ·DP24C8和DP30C10双烯烃衍生物4.12的合成 | 第64-66页 |
| ·客体4.16和4.17的合成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基于DP24C8的三站点分子机器的合成 | 第67-73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 ·三站点分子机器的制备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 附录 | 第87-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