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平面设计的中国本土化出现的前提 | 第11-19页 |
| ·中西文明在传统审美哲学的差异性 | 第11-14页 |
| ·中西文明在传统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的差异性 | 第14-19页 |
| 第二章 平面设计本土化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 第19-26页 |
| ·人类生活的多层次需求 | 第19-20页 |
| ·设计的心理感受和共鸣的需求 | 第20-21页 |
| ·设计的个性体现的需求 | 第21-22页 |
| ·审美心理意境表现的需求 | 第22-23页 |
| ·后现代设计时代的影响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平面设计的中国本土化需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 | 第26-33页 |
|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意义 | 第26-27页 |
|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象表达 | 第27-28页 |
|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简与繁 | 第28-29页 |
|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抽象性 | 第29-31页 |
|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程式化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如何打造现代平面设计的中国本土化 | 第33-53页 |
| ·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继承和发展 | 第33-35页 |
| ·民族传统元素符号化的运用 | 第35-38页 |
|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 第38-41页 |
|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 | 第41-44页 |
| ·民族传统形式与先进科技手段的结合 | 第44-46页 |
| ·介绍和分析著名本土化设计师及其优秀设计作品 | 第46-53页 |
| ·靳埭强先生及其设计 | 第46-48页 |
| ·陈幼坚先生及其设计 | 第48-49页 |
| ·吕敬人先生及其书籍设计 | 第49-51页 |
| ·陈汉民先生及其标志设计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