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大气监测论文

煤化工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8种有机物测定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5页
   ·煤化工的发展第11-15页
     ·煤化工企业发展简介第11-13页
     ·煤化工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物质及其对环境健康的危害第13-14页
     ·煤化工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物质及其检测的重要性第14-15页
   ·检测技术现状分析第15-17页
     ·二甲醚国内、外检测分析第15页
     ·二甲基亚砜的国内、外检测分析第15-16页
     ·丙酮、异丙醇、乙酸丁酯、三氯甲烷、乙苯、二甲苯目前国内相关标准检测方法第16-17页
   ·采样技术分析第17-23页
     ·气态和蒸汽态物质的采样方法第17-19页
       ·直接采样法第18页
       ·有泵型采样法第18-19页
       ·无泵型采样法第19页
     ·气溶胶态毒物采样方法第19-21页
     ·蒸汽和气溶胶共存时的采样方法第21页
     ·二甲醚采集方法第21页
     ·二甲基亚砜采集方法第21-22页
     ·丙酮、异丙醇、乙酸丁酯、三氯甲烷、乙苯、二甲苯采样方法第22-23页
   ·采样及检测中存在问题第23页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二甲醚第25-43页
   ·实验部分第25-35页
     ·仪器与试剂第25页
     ·采样与检测分析条件的选择第25-31页
       ·采样吸附剂材料的选择第25-26页
       ·色谱柱、溶剂的选择第26-27页
       ·柱温的选择第27-29页
       ·载气流量的选择第29页
       ·检测器温度的选择第29-30页
       ·汽化室温度的选择第30-31页
     ·精密度实验第31-32页
     ·加标回收率实验第32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32页
     ·检测方法的线性和方法的检出限第32-33页
     ·采样效率实验第33-34页
     ·稳定性实验第34页
     ·解析效率实验第34-35页
   ·甲醇和其他轻组分的干扰实验第35-39页
   ·作业场所二甲醚样品的采集、前处理、测定第39-40页
   ·计算第40页
   ·方法应用第40-41页
   ·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气相色谱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二甲基亚砜第43-53页
   ·实验部分第43-49页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采样与检测分析条件的选择第43-44页
       ·采样吸附剂材料的选择第43页
       ·色谱柱、溶剂的选择第43-44页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的选择第44页
     ·精密度实验第44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44-45页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第45-46页
     ·采样效率实验第46-47页
     ·样品的稳定性第47-48页
     ·解析效率实验第48页
     ·穿透容量第48-49页
   ·干扰实验第49页
   ·作业场所二甲基亚砜样品的采集以及样品前处理第49-50页
   ·计算第50-51页
   ·方法应用第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煤化工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丙酮、异丙醇、乙酸丁酯、三氯甲烷、乙苯、二甲苯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第53-60页
   ·实验部分第53-56页
     ·仪器与试剂第53页
     ·检测分析条件的选择第53-56页
       ·色谱柱的选择第53页
       ·溶剂的选择第53-54页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的选择第54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54-55页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最低检出浓度第55页
       ·解析效率实验第55-56页
   ·干扰实验第56-57页
   ·作业场所空气中丙酮、异丙醇、乙酸丁酯,三氯甲烷,乙苯、二甲苯采样、前处理、测定第57-58页
   ·计算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结论第60-61页
     ·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二甲醚第60页
     ·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二甲基亚砜第60-61页
     ·同时采样与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丙酮、异丙醇、乙酸丁酯、三氯甲烷、乙苯、二甲苯第61页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个人简历、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藻酸盐/埃洛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郑州市灰霾与PM2.5污染水平及火电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