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8页 |
| 2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 第8-19页 |
| 2.1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 第8-14页 |
| 2.1.1 中国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 第8-10页 |
| 2.1.2 中国高等教育状况 | 第10页 |
| 2.1.3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小 | 第10-11页 |
| 2.1.4 中国教育投入不足 | 第11页 |
| 2.1.5 中国高等教育效益不高 | 第11-14页 |
| 2.2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 第14-19页 |
| 2.2.1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涵义 | 第14页 |
| 2.2.2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几种观点 | 第14页 |
| 2.2.3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然趋势 | 第14-19页 |
| 3 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几种基本的模式 | 第19-21页 |
| 3.1 高等教育产业的国家规划模式 | 第19页 |
| 3.2 高等教育产业的市场调节模式 | 第19页 |
| 3.3 高等教育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 第19-21页 |
| 4 高等教育属性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 | 第21-27页 |
| 4.1 高等教育的属性 | 第21-23页 |
| 4.1.1 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 | 第21-22页 |
| 4.1.2 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 4.2 对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讨论 | 第23-24页 |
| 4.2.1 关于教育是否是产业的讨论 | 第23页 |
| 4.2.2 关于教育能否产业化的讨论 | 第23-24页 |
| 4.3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 4.4 中国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 第25-27页 |
| 5 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对策 | 第27-39页 |
| 5.1 转变观念是关键 | 第27-28页 |
| 5.2 制度创新是保障 | 第28页 |
| 5.3 高校后勤社会化和产学研一体化是切入点 | 第28-33页 |
| 5.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第28-29页 |
| 5.3.2 产学研一体化 | 第29-33页 |
| 5.4 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投资体系是根本途径 | 第33-35页 |
| 5.5 形成完善的困难生求学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产业化顺利进行的有益补充 | 第35-39页 |
| 5.5.1 助学贷款 | 第37页 |
| 5.5.2 勤工助学 | 第37页 |
| 5.5.3 奖、补、减(缓)、资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