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相关研究内容和实践探索 | 第1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页 |
·小结 | 第11-13页 |
2 旅游度假村的概述 | 第13-22页 |
·旅游度假村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第13-15页 |
·度假的概念 | 第13页 |
·旅游度假村的定义和特征 | 第13-15页 |
·旅游度假村的基础设施组成 | 第15-17页 |
·度假村基本功能组成 | 第16页 |
·度假村后勤设施组成 | 第16-17页 |
·旅游度假村的类型 | 第17-19页 |
·旅游度假村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旅游度假村的产生 | 第19-20页 |
·旅游度假村的发展趋势--西部旅游度假的兴起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2页 |
3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脆弱地区现状与景观形态的概况 | 第22-26页 |
·地理、气候、交通状况 | 第22-24页 |
·地理环境状况 | 第22-23页 |
·自然气候状况 | 第23页 |
·地域自然景观特质 | 第23-24页 |
·交通状况及其他 | 第24页 |
·社会文化、经济、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4 生态脆弱地区影响度假村发展的因素 | 第26-32页 |
·西部旅游业发展机遇 | 第26页 |
·自然环境、气候因素 | 第26-27页 |
·地域文化改变造成的影响 | 第27页 |
·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 第27-28页 |
·环境容量承载力的制约 | 第28页 |
·客源市场变化以及旅游者心理、行为的影响 | 第28-31页 |
·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 第29页 |
·游客生态需求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游客生态需求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5 发展新型度假村模式的措施、前景及误区防范 | 第32-39页 |
·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 | 第32-33页 |
·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理念、手法的改变 | 第33-35页 |
·规划设计方面的举措 | 第33-34页 |
·建筑设计方面的举措 | 第34-35页 |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度假村开发前景效益和代价 | 第35-38页 |
·度假村开发的前景效益 | 第35-36页 |
·度假村开发的误区和社会性代价 | 第36-37页 |
·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原则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6 山西汾西县师家沟清代窑居村落旅游度假村发展模式 | 第39-84页 |
·山西汾西县师家沟清代窑居村落概况 | 第39页 |
·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区位和交通情况 | 第39-41页 |
·气候条件 | 第39-40页 |
·自然资源 | 第40页 |
·地质地貌 | 第40页 |
·区位及交通状况 | 第40-41页 |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 第41-42页 |
·师家沟聚落形态概况 | 第42-43页 |
·总体布局 | 第42页 |
·宅院形态 | 第42-43页 |
·开发师家沟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43-44页 |
·发展度假村项目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发展度假村项目的意义 | 第44页 |
·师家沟发展度假村的优势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 第44-48页 |
·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 | 第44-46页 |
·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46-48页 |
·师家沟聚落现具备的度假旅游开发潜力和条件 | 第48-56页 |
·极高的建筑群落艺术景观价值 | 第48-53页 |
·深厚建筑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 | 第53-56页 |
·旅游度假开发项目建设方案初探 | 第56-77页 |
·开发发展目标 | 第56页 |
·度假村规划设计方案初探 | 第56-69页 |
·建筑方案设计初探 | 第69-77页 |
·环境容量估算 | 第77-79页 |
·估算原则 | 第77页 |
·测算方法与结果 | 第77-79页 |
·市场分析、开发的误区及防范 | 第79-82页 |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 第79-80页 |
·度假村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和市场对策、建议 | 第80-82页 |
·市场开发误区分析及防范 | 第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7 结语 | 第84-86页 |
8 附表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图录 | 第93-96页 |
表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