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2页 |
一、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深刻背景 | 第12-20页 |
(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世界社会主义现实迫使我党对“两制”并存的事实作出科学回答 | 第12-15页 |
1 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的成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 第12-14页 |
2 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现实难题必然要求我们正视资本主义问题 | 第14-15页 |
(二)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要求我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进行理论创新 | 第15-18页 |
1 中国革命时期几次“左”、右倾错误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重新认识的历史动因 | 第15-16页 |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深层思考的实践动因 | 第16-17页 |
3 改革开放过程中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是促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深层思考的直接动因 | 第17-18页 |
(三) 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要求我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审视当代资本主义 | 第18-19页 |
1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就是“资本主义现实” | 第18页 |
2 二战后“资本主义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第18页 |
3 用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深化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理论创新 | 第18-19页 |
(四) 邓小平本人的切身感受和特殊经历强烈促使他对资本主义认识进行认真思考 | 第19-20页 |
二、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主要贡献 | 第20-29页 |
(一) 正确认识了“两个必然”规律与资本主义当前所处地位之间的关系,对“两制”关系的总体态势给予了科学评价 | 第20-23页 |
1 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变化要有客观的认识 | 第20-21页 |
2 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总体态势是共存、竞争和斗争 | 第21-22页 |
3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 第22-23页 |
(二) 辩证地区分了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为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23-26页 |
1 资本主义制度要比封建制度优越 | 第23-24页 |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科技和管理制度反映了当代世界现代化的水平,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 第24-25页 |
3 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 第25-26页 |
(三) 正确分析了国内存在的各种资本主义因素,为我党分别采取利用、借鉴和批判的方针提供了实践依据 | 第26-29页 |
1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 第26-27页 |
2 对国内存在的诸如剥削在内的资本主义现象要作具体辩证的分析 | 第27-28页 |
3 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第28-29页 |
三、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 | 第29-41页 |
(一) 推动了我党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认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第29-33页 |
1 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了长期以来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 第29-30页 |
2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夯实了人们理想信念的基础 | 第30-31页 |
3 破除了封闭式思维模式,建立起“全球化”思维的新视角 | 第31-32页 |
4 承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阶段竞争中要取得“双赢”结局的新理念 | 第32-33页 |
(二) 推动了我党对传统政策层面的调整,有力地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 | 第33-38页 |
1 促成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全球化轨道 | 第34-35页 |
2 促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两制”和平共处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得以实现 | 第35-36页 |
3 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思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 第36-37页 |
4 促成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得以确立 | 第37-38页 |
(三) 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 第38-41页 |
1 推动了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 第38-40页 |
2 推动了政治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们政治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 第40页 |
3 推动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加速了人的现代化进程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