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真空电子技术论文--微波电子管论文--行波管论文

行波管三维非线性理论及其网络并行计算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9页
 1.1 大功率微波管的新进展第13-20页
  1.1.1 多注速调管第14页
  1.1.2 微波功率模块第14-15页
  1.1.3 毫米波管第15-16页
  1.1.4 高功率微波第16页
  1.1.5 等离子体填充行波管第16-17页
  1.1.6 真空微电子器件第17-18页
  1.1.7 计算机模拟第18-20页
 1.2 宽带行波管多信号第20-21页
 1.3 相对论行波管第21-25页
 1.4 行波管非线性互作用理论第25-26页
 1.5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6-27页
 1.6 整个学位论文的组织第27-29页
第二章 慢电磁行波与电子注非线性互作用统一描述第29-56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最大公因子基波第29-30页
 2.3 动力学理论第30-42页
  2.3.1 归一化变量第31-32页
  2.3.2 激发方程第32-37页
  2.3.3 聚焦磁场第37页
  2.3.4 运动方程和能量转化方程第37-39页
  2.3.6 电压下垂第39-40页
  2.3.5 能量守恒方程及输出效率、功率、增益的计算第40-41页
  2.3.6 初始条件第41-42页
 2.4 有限尺寸空间电荷场第42-55页
  2.4.1 一唯有限尺寸空间电荷场权函数第43页
  2.4.2 二唯有限尺寸空间电荷场权函数第43-51页
  2.4.3 有限尺寸空间电荷场效应第51-53页
  2.4.4 三维有限尺寸空间电荷场权函数第53-55页
 2.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行波管非线性互作用网络并行计算环境第56-77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网络并行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第57-60页
  3.2.1 网络并行体系结构的优越性第57-59页
  3.2.2 网络并行计算环境第59-60页
 3.3 网络并行计算系统的编程环境第60-63页
  3.3.1 PVM概述第60-61页
  3.3.2 MPI概述第61-62页
  3.3.3 HPF概述第62-63页
 3.4 基于TCP/IP的网络并行计算第63-70页
  3.4.1 Windows Sockets规范第64页
  3.4.2 多线程技术第64-66页
  3.4.3 主从计算模式第66-67页
  3.4.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67-70页
 3.5 网络并行计算中的负载平衡第70-71页
 3.6 行波管非线性互作用网络并行计算模型第71-75页
 3.7 实验结果第75-76页
 3.8 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行波管多信号非线性特性研究第77-94页
 4.1 引言第77页
 4.2 行波管多信号非线性互作用理论第77-80页
  4.2.1 激发方程第77-79页
  4.2.2 运动方程第79-80页
  4.2.3 初始条件第80页
 4.3 计算机模拟结果第80-91页
  4.3.1 引言第80-83页
  4.3.2 单信号输入结果第83-87页
  4.3.3 两个信号输入结果第87-91页
 4.4 交调参量和互调参量第91-93页
 4.5 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相对论行波管大信号分析第94-116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相对论行波管大信号工作方程组第94-98页
 5.3 相对论行波管大信号分析第98-103页
 5.4 相对论行波管大信号设计第103-115页
  5.4.1 效率增加技术第104-107页
  5.4.2 互作用参量的影响第107-111页
  5.4.3 四种慢波结构互作用结果比较第111-115页
 5.5 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行波管多信号非线性特性实验研究第116-125页
 6.1 引言第116页
 6.2 测试系统第116-118页
 6.3 测量结果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比较第118-124页
 6.4 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总结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个人简历第136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早期“其”字考
下一篇:东通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